發稿人:徐曉諭 發稿日:2018/08/10 03:39:00 PM

標題:「打破財經幫 救救臺灣經濟」

打破財經幫 救救臺灣經濟

(記者 徐曉諭/綜合報導)前財政部長許虞哲卸任後,將轉任金管會下的期交所董事長職務,使臺灣財經幫議題再次受到討論,《全民公審》23集邀請到臺灣財經刑法學會理事長陳志龍教授、真理大學吳景欽教授,以及輔仁大學魏賜聰教授一起討論:臺灣如何擺脫財經幫的束縛,締造希望未來?

陳志龍教授指出,由財經首長轉任公股行庫,就是財經幫形成的重要途徑。財經幫的形成,因為提拔自己人,造成少數人擁有權力,形成所謂的富官,而富官的形成也伴隨著富商的出現。陳志龍以清朝胡雪巖「商無官不安,官無商不富」來比喻臺灣的現況,富官和富商就是最典型的「集體貪瀆」,造成兆豐案等弊案的出現,最後卻讓人民來背負沉重的後果,他認為財經幫是臺灣不民主的展現,若放任財經幫擴大,臺灣將如癌細胞擴散般衰弱,臺灣要進入民主法治,只有先解決財經幫和司法幫的問題!

公務員服務法第14之一條規定:「公務員於其離職後三年內,不得擔任與其離職前五年內之職務直接相關之營利事業董事、監察人、經理、執行業務之股東或顧問。」也被專家學者稱作「旋轉門」條款,但仍出現財政官員轉任公股行職務的現象,例如:華南金控董事長吳當傑、臺灣金控總經理詹庭禎、彰化銀行董座張明道、土地銀行董座凌忠嫄以及臺灣金控董座呂桔誠等均是。

法稅改革聯盟發起人吳景欽教授指出,因銓敘部的行政函釋(非行政命令)認為退休財經官員任職於公股行庫時,仍是公務人員,所以沒有迴避的問題,三年後即可轉任民營銀行任職。吳景欽認為,只因為一個法律效力低的行政函釋,造就財經幫的擴大,繼續掏空臺灣的經濟。

根據麥肯錫公布的金融業報告指出,臺灣八大公股銀行資產總額、存款數餘額一路下滑,股東權益報酬率、手續費收入淨收益占比平均值,以及人均淨收益平均值等的四大指標都不如民營銀行,國際競爭力嚴重下滑。

輔仁大學魏賜聰教授指出,我國公股行庫的管理者因屬酬庸性質,沒有專業,所造成的弊端有四:(一)經營績效未見改善,依然不會影響高層職位,形成惡性循環。(二)財政部監督失靈,公股代表未盡職責。(三)沒有專業,無法面對強壓的國際競爭力。(四)法遵失效,官員推卸責任,最後全民買單。

獵雷艦弊案由九家公股行庫聯貸205億,在案件爆發前已撥出150億,如同打水漂般有去無回,全民買單,也讓金融機構與財政部監督的問題浮出檯面。有關財政部官員任職公股銀行的究責問題,陳志龍提到,財稅系統本負抽稅調整稅收之責,而金融系統則是銀行證券保險系統,兩者為獨立系統,而臺灣卻是兩者關係錯綜複雜,就是最典型的巨型經濟犯罪,出了很多稅魔跟法魔,問題非常嚴重!

財經幫阻礙了臺灣的經濟發展,分析如何瓦解財經幫的作法,吳景欽認為必須從法治改革著手,如日前黃國昌立委所提出的職務禁止法案,直接禁止財政官員退休後任職公股銀行相關職務,阻止財經幫繼續侵蝕國本。

魏賜聰指出政府持續在推動許多改革,希望能夠活絡經濟,但是臺灣的財稅環境卻受限於法規不明的問題,他認為第一個要打破財稅體系的黑箱制度;其二,政府須針對各項國內外投資擬定評估報告,避免浪費人民的納稅錢;其三,政府超收的稅款還給人民是最好的選擇,與其浮濫編預算,不如交給人民來刺激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