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發稿日:2019/2/3 下午 01:10:00
個人簡介
|
修改新聞稿
|
回「新聞網」首頁
發稿人:林凌霄
回到「工商農漁區」
|
上一則工商農漁
|
下一則工商農漁
|
新聞賞金:
4
元
(點閱:
455
)
鼓勵作者,給賞!
寫得真好!賞10元
寫得不錯!賞8元
很認真!賞6元
辛苦了!賞4元
安慰獎!賞2元
|
上一則
|
下一則
女青農林筱珊返鄉務茶 六年傳承專業有成
您尚未登入會員!
帳號
密碼
新會員註冊
分享臉書時若無法顯示照片,請先按此,輸入網址後再按「擷取新的抓取資訊」鈕
女青農林筱珊返鄉務茶 六年傳承專業有成
記者林凌霄/南投報導
「有人問回來家裡務農,後悔過嗎?」,我答案「沒有!」,鹿谷鄉高學歷的林筱珊,返鄉扮茶農六年有成如是說。她在田間無畏烈日酷寒、風吹雨打勤於茶園管理、採茶收成;在家茶廠挑燈夜戰,熬夜焙製好茶,全程工序都難不倒她,也考出農委會茶改場茶葉感官品評「中級證書」,目前甄選擔任鹿谷農會茶賽初審團品茶師,亦是茶賽常勝軍,足堪青農返鄉創業典範。林筱珊2日表示,行孝要及時,很慶幸我所做的工作是我喜歡的,並且能陪伴在父母身邊,全家一起一心一意把茶產業傳承推廣更大、更好。
少子化、人口老化日趨嚴重,農村勞動力短缺斷層,教人隱憂。為此政府積極推動「大專生洄游農STAY」計劃,讓青年貼近臺灣土地,實際體驗農村多樣風貌,感受在地農村熱情與生命力;也鼓勵青年體驗新農業推出的「漂鳥計畫」及各縣市「青農組織培訓」等,展開一連串的農村勞力補救措施。
不過,一般而言,愛漂亮高學歷的少女,要她回來種茶學製茶,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在凍頂烏龍茶的故鄉-鹿谷,就有一位78年次的青年,林筱珊,大學觀光系畢業後主動回來故鄉跟父親林演科(自然園名茶主人)學製茶,六年來不但成就一身好功夫,更迭創佳績,佳評如潮。
林筱珊指出, 剛畢業時,同學們都紛紛在城區找工作,惟獨我想到最疼我的年邁阿嬤,身體漸不好,爸媽又忙於茶園工作,於是我先選擇回來幫忙照顧阿嬤。期間,也慢慢接觸茶事搖身一變成女青農,跟父母登上茶園學茶園管理、陪同採茶阿姨們體驗「一心兩葉」的樂趣,尤其跟父親學習烘焙茶葉、和母親學茶藝很有興趣,就開始去楊梅的農委會茶葉改良場上課,也考出茶葉感官品評「中級證書」,之後鹿谷鄉農會招募40歲以下茶農進入評茶班,我也報名參加,經過受訓及考試,進入了鹿農的評茶班,從此跟茶葉結上不解之緣,而欲罷不能。
父親提醒我「專業」要先「敬業」!,林筱珊說,在剛入行時,把自己完全放空,從茶園管理到製茶過程與焙茶中,不斷的學習,不會就問父親或茶廠前輩師傅,期間也難免遇過很多挫折。例如,為什麼我焙的茶不被評審委員所喜歡,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從中取的經驗在製法上做些調整,克服氣候異常等因素,讓茶葉品質都有在一定的水準上,下一場比賽再贏回來,父母陶侃我這個寶貝女兒,六年茶葉技藝總算國小畢業囉!當然最要感謝的是茶葉啟蒙老師-我的父親林演科、母親陳燕梓。
林媽媽陳燕梓表示,女兒林筱珊對茶的執著熱愛及成就,超乎父母的期待,她除了通過官方的茶葉感官品評「中級證書」,以最幼齒的女孩擔任鹿谷農會茶賽的初評品茶師,也獨當一面烘焙好茶,曾榮獲鹿谷農會茶賽的「頭等」獎,羡煞村里同伴,家人更引以為榮。
陳燕梓說,由於林筱珊的乖巧用心,父母都放手給她很大空間去發揮,但目睹一個小女生,吃苦耐勞、搬運粗重的茶袋、甚至熬夜通宵達旦的烘焙比賽茶,真的非常心疼。此外,好勝心的筱珊,在賣力付出後,若沒獲到預期的成果回饋,那種失落的表情,看在父母眼裡,也覺得非常不捨。但懂事的她,總是苦笑安慰我說,「媽,放心啦!」我會偷哭一場、約同學吃頓大餐就沒事的,畢竟失敗就是成長的再學習。
廣興社區理事長林演科表示,林筱珊的鹿谷「自然園茶品」,位於投151線往溪頭方向路旁、小半天路口處,歡迎春節假期路過,來給女青農林筱珊鼓勵,並品茗她親手烘焙的好茶。
「自然園茶品」地址 南投縣鄉中正一路176號 洽詢 04 9275 4899
南投新聞網
圖一 女青農林筱珊大學畢業返鄉務茶,跟父親學茶,傳承家業。
圖二 林筱珊跟父親林演科學習焙茶技術 。
圖三 林筱珊學茶六年有成,不但可以獨當一面,且得獎連連 。
圖四 林筱珊跟母親陳燕梓學茶藝,也和父親砌磋「茶葉感官品茶」工夫。
(記者林凌霄攝)
按此進入「新聞快訊區」,快速掌握即時情報!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轉載至
|
回「新聞網」首頁
|
上一則
|
下一則
|
上一則工商農漁
|
下一則工商農漁
|
尚未登入會員,無法回應!
登入會員
|
新會員註冊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 (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作 者:
尚未登入會員,無法回應!
標 題:
表 情:
內 容:
檔 案
1
:
(長寬邊請控制在700 pixel以內)
圖片分類:
不 分 類
人物
山川
美女
俊男
民生
地景
民俗
記者群像
動物
建築
生態
影劇
體育
海外
社會
政治
流行
科技
旅遊
國防
教育
焦點
鄉鎮市
縣府
議會
經濟
飲食
農漁
衛生
環保
醫學
藝文
交通
勞工
消費
(可同步將照片存入分類相簿中!)
圖 說
1
:
檔 案
2
:
(長寬邊請控制在700 pixel以內)
圖片分類:
不 分 類
人物
山川
美女
俊男
民生
地景
民俗
<% If GoArea<>"訐譙" Then %>
<%=NewGoArea%>
<% End IF %>
記者群像
動物
建築
生態
影劇
體育
海外
社會
政治
流行
科技
旅遊
國防
教育
焦點
鄉鎮市
縣府
議會
經濟
飲食
農漁
衛生
環保
醫學
藝文
交通
勞工
消費
(可同步將照片存入分類相簿中!)
圖 說
2
:
檔 案
3
:
(長寬邊請控制在700 pixel以內)
圖片分類:
不 分 類
人物
山川
美女
俊男
民生
地景
民俗
<% If GoArea<>"訐譙" Then %>
<%=NewGoArea%>
<% End IF %>
記者群像
動物
建築
生態
影劇
體育
海外
社會
政治
流行
科技
旅遊
國防
教育
焦點
鄉鎮市
縣府
議會
經濟
飲食
農漁
衛生
環保
醫學
藝文
交通
勞工
消費
(可同步將照片存入分類相簿中!)
圖 說
3
:
「上傳」更多圖片、影音或文字檔案
(圖片、圖說可留白)
上傳中,完成後將自動跳頁!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