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 陳素珍手工焙製養生保健「龍珠茶」 內行仔茶客趨之若鶩
記者林凌霄/南投報導
養生飲食及復古意識抬頭,竹山鎮農友曾錕山、陳素珍夫婦,繼傳承製造古早味原汁「蔗(黑)糖」聞名全國後,近年來再推出漸被遺忘傳統手工「龍珠茶」。陳素珍02日表示,龍珠茶除香氣清幽,淡雅芳香,清純滋味鮮爽回甘外,還具有普洱或老茶不傷胃等養生保健的優點,讓內行仔茶客趨之若鶩,不過由於量產實在太少,供不應求。
竹山鎮延正里「興達製茶兼手工純蔗糖」加工廠負責人曾錕山指出,早期手工製糖幾乎已失傳,卻是他太太陳素珍30年前「嫁妝」,她娘家在嘉義瑞里,早期跟阿公學會傳統製糖技術,且鑑於現代有些國人對加工(白沙)糖卻步,10多年毅然投入手工製糖,將一甲分地的老茶園轉作台糖七號甘蔗,春節前後採收,壓汁、高溫熬煮、還原結晶、烘乾、日光曬乾成品等全程,家族團隊一手包辦,製成古早味「原味」的安全黑糖。再搭配自產的薑母,製成口感更棒的養生「薑蔗糖」等系列產品,市場佳評如潮而聞名中部地區。
之後,陳素珍與夫婿曾錕山秉持30年製茶經驗,進一步研製快要失傳且外貌形似珍珠而得名的「龍珠茶」。幽默的陳素珍說,其實龍珠茶又有「懶人茶」的暱稱。當製茶揉捻過程中,茶乾偶而出現異常較大圓球狀時,一般製茶師篩檢若發現,都會即時拆開處理成「大小一致」的小球茶,如此烘焙茶葉時,才能施以適當的火候溫度及時間掌控而焙製出外觀美美的好茶。
陳素珍指出,早期長輩常提及,龍珠茶具有普洱茶或老茶的特性,愈久愈好喝,且有養生保健之效,恰如傳統「老菜脯」的彌足珍貴,因此她以高山烏龍茶發酵嚐試揣摩,期間失敗不知其數、損失茶葉超過300斤,終於成功了。她表示,「龍珠茶」是誤打誤撞出爐的成果,蒐集異常型狀的茶球,積少成多達到一定的數量,區分大中小規格,集中施以特別技術炭焙,且要專注盯著看守,不斷「聞香」、「試茶」修正,使茶葉的丹寧轉換到某一個層次。因此這款好茶不但量少,且成本偏高。
陳素珍自我陶侃表示「瞎子不怕槍!」,一股傻勁終究圓夢了。這一顆顆如10元硬幣大小,看起來外貌土氣的龍珠茶,卻具怡情悅生、養生保健的優勢,未來可望取代老茶及普洱茶的茗茶極品。洽詢0921-048679 或 049-2647787
圖一 茶農陳素珍、曾錕山夫婦成功研製傳統手工龍珠茶。
圖二 茶農曾錕山說,龍珠茶具有普洱茶或老茶的特性,愈久愈好喝,且有養生保健之效,恰如傳統「老菜脯」的彌足珍貴
圖三 興達製茶廠限定生產一顆顆如10元硬幣大小,看起來外貌土氣的龍珠茶,卻具養生保健的優勢。
竹山 陳素珍手工焙製養生保健「龍珠茶」 內行仔茶客趨之若鶩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