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人:賴依欣 發稿日:2018/07/11 04:43:00 AM

標題:「「攝於生活與歷史場域之間」—— 2018 「嘉義市⼈⽂攝影⽂化⽣活推廣計畫」成果展 展覽新聞稿」

「攝於生活與歷史場域之間」為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所主辦之「嘉義市⼈⽂攝影⽂化⽣活推廣計畫」成果展,此計畫自2013年起由嘉義市政府文化局主辦,今年由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承接辦理,整體計劃包含四大主軸「人文攝影培力工作坊」、「攝影家駐地創作」、「人文攝影創作成果展」,和未來即將出版的「人文攝影成果專書」。

此次所舉辦之成果展「攝於生活與歷史場域之間」以歷史場域再生與當代居民生活的層疊、轉換、交織與對話為影像創作的主軸,展出內容包含駐地攝影家李旭彬的作品《大排明渠段》,以進駐期間所進行的田調走訪為基礎發展之影像創作,以及十六位學員通過「人文攝影培力工作坊」所拍攝之攝影作品。此次展覽呈現每位學員面對拍攝對象/場域所展現的多樣觀點與詮釋,以及個人攝影風格的發展,意在展示空間的場域意義上進行連結和呼應。展覽於2018年7月13日起在嘉義史蹟資料館以及矯正塾1921兩地室內與室外空間進行展出,開幕暨作品導覽活動將在2018年7月14日上午10點於嘉義史蹟資料館前舉行。

此次參與的駐地攝影師—李旭彬的創作媒材以攝影影像為主,擅長透過景觀、地景、空間的影像捕捉,不斷思索觀看之於平面的影像深度,並企圖開啟某種跨媒介的攝影美學場域。在展覽創作中,李旭彬聚焦在嘉義大排之田調研究與實地訪談,嘉義大排以縱貫鐵路為分野,往西北部分直接注入牛稠溪,往東南部分,現在已經全部箱涵化成為垂楊路,同時也是負責嘉義市西半部排水以及污排水的主要系統的起點。針對其發展與轉變過程中,所映照出嘉義在因應城市擴張與生活形態差異需求,經歷現代化後的光景,他以中央大排明渠段為主,蒐集、清理、標籤、上袋,逐步進行影像搜集。「這樣的光景在除去歷史與敘事之後,現露出了一個有機拼貼的新地層。」另外,李旭彬也在「人文攝影培力工作坊」部分實務外拍課程中,協助給予學員實務拍攝的建議與作品討論。

「人文攝影培力工作坊」所關注的場域以獄政博物館與比鄰的舊監宿舍群為中心,往北連結北門車站,往南延至嘉義公園之周邊歷史街區等為主要進行地點。在過去的三個月中,工作坊安排一系列實地踏察、居民拜訪、講述與實務的攝影課程,包含臺灣重要紀實攝影家林柏樑的「人文攝影的多重內涵與敘事」、重要攝影創作者陳伯義的「選編站工作坊—影像拼貼、編輯與擺拍」、朱盈樺的「城市空間的媒介想像」和李立中的「漫遊者」等系列課程,以不同的互動方式傳授多元的攝影概念、當代的攝影詮釋,以及影像敘事的發展跟力量,讓計畫參與學員進一步對於攝影影像如何可能有更多的想像,並藉由在地的交流互動增進認識與思考在地人文特色,各自發展出在此脈絡下的攝影主題。(有關更多系列課程內容,請參考後方資訊)

此次參與的學員的拍攝主題,可概分為幾大方向。首先,為舊監宿舍群區之在地居民的生活詮釋,如長期進駐於舊監獄宿舍群並持續關注居民生活的葉曉君,以多幅的影像作品呈現與在地居民謝奶奶的互動和其獨居生活的故事;謝奶奶的故事亦在李靜雯的作品中有不同的敘事呈現,她以影像和文字展現在謝奶奶的生活中,人、物件與家的連結和相互陪伴與對話;魏義芳的作品《歲月.信仰——鐘媽的日常 》以鐘媽的日常和精神生活為拍攝內涵,呈現舊監宿舍員工和其眷屬的生活傳統與人文風景。

而歷史場域與其當代的轉變,如獄政博物館和舊監宿舍群,亦在學員的影像中有多元的表現樣貌。例如蔡佰佑的《WELCOME to JAIL 》以當代生活的想像,重新包裝並詮釋監獄的居住環境與空間,使其成為風格簡約的影像,讓人性的表現與對於生活的追求展現於這衝突的政治空間中;宋明珆的《禁錮的日常》則借由今日獄政博物館中的物件擺設和景觀,讓觀者想像過去的景況;汪健愷的《遺忘,在歷史的記憶中》以影像述說這一座承載許多已被遺忘之歷史記憶的處所;黃振遠的《圍網》詮釋高牆與蛇龍網內網外的神秘隔閡;劉子嘉的《縫》借由影像創造並穿透各種縫隙,窺看生命細節和節奏;簡智忠的《隱,顯 》以影像描繪出「坐井觀天」的實際監獄風情,並結合近年來自身作為攝影者的創作反思,在作品中呈現雙層的框架強化觀者的窺視感。

此外,嘉義公園的人文風景與其涵蓋大量跨越歷史軸線的遺留物等特色,在影像創作中亦為重要的創作內涵。田倧源的《穿越》關注嘉義公園中的物件,試圖呈現不同物件中所潛伏的建造者的意識和美學;黃怜穎的《來坐 lâi-tsē》呈現公園中各式各樣的椅子,它們是日常的物件,亦是生活與停留的痕跡,被放置在公園各處並有各種隊形和姿態,訴說人們的選擇與行動;歐陽漳的《落寞》以乾涸的池塘和未經清理的新舊落葉為主體,展現出嘉義公園作為歷史場域,在新舊交替之間的遺忘與忽略。(更多學員影像作品與說明,請見新聞光碟)

此次展覽期間亦將安排四場專題座談,分別邀請進駐藝術家、四位授課老師,以及攝影家陳敬寶,針對展覽主題關照與展出作品之延伸討論進行不同主題的探討,詳細活動時間與內容請密切留意「攝於生活與歷史場域之間」—— 2018嘉義人文攝影生活推廣計畫成果展Facebook官方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hiayiphoto2018/。

【展覽詳細資訊】
展名|攝於生活與歷史場域之間
地點| A: 矯正塾1921與戶外裝置。
(地址:嘉義市維新路134巷19-21號)
 B:嘉義市史蹟資料館特展室與戶外裝置 
 (地址:嘉義市東區公園街42號;電話:05-2788225分機809)
展期|2018.7.13 (五) - 2018.8.12 (日)
開幕|2018.7.14 (六)上午10點於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開放時間|A:每週二 - 週日 10:00 - 17:00
B:每週二 - 週日 09:00 - 17:00
參展者|駐村藝術家:李旭彬
 參與學員:田倧源、李靜雯、宋明珆、汪健愷、林宜蓁、 陳惠政、黃怜穎、
黃振遠、葉曉君、鄭百騰、蔡佰佑、蔡京育、劉子嘉、歐陽漳、魏義芳、簡智忠

專題講座|地點: 矯正塾1921
2018.7.14(六) 14:00-16:00「當代地景攝影」,主講:李旭彬
2018.7.22(日) 14:00-17:00「朝向一個地方」,主講:陳敬寶
2018.7.29(日) 14:00-17:00「攝影與跨媒材的當代現象」,主講:李立中、朱盈樺
2018.8.5(日) 14:00-17:00「用攝影進入田野的實踐」,主講:林柏樑、陳伯義

指導單位:文化部、嘉義市政府
主辦單位: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承辦單位: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
協辦單位:草苞實驗室




「人文攝影培力工作坊」的系列課程細節資訊:

「人文攝影培力工作坊」廣邀四位專業攝影家與藝術家傳授多元的攝影概念,當代的攝影詮釋,以及影像敘事的發展跟力量。臺灣重要紀實攝影家林柏樑在「人文攝影的多重內涵與敘事」的系列課程中,以自身的攝影創作與攝影名家的作品賞析為例,講述攝影所能傳達的視覺特性、象徵隱喻、與精神表現等面向。他提到「先把自己的內在填充滿,再去對應世界,自然會透過你的攝影反射回來。」—— 縱然擁有相對的攝影技術才能呈現所想表達的藝術,但同樣重要的是累積自身的知識與內涵,進而能在拍攝創作中更具敏銳度。在實務拍攝指導之前規劃的宿舍群住戶拜訪,提供學員透過四位長輩的豐富卻也令人五味雜陳的生命經驗分享,以及與他們的互動,進一步省思人文攝影主題的之內涵。

陳伯義帶領的「選編站工作坊—影像拼貼、編輯與擺拍」從「專題攝影」切入,包括攝影主題的訂定、攝影計畫的組織、實務拍照的進行到最後藉由照片編輯來「用圖說故事」,並將他過去攝影計畫進行時的各項參考資料、調研筆記和手稿在現場與學員做經驗傳授;另外,也藉由「新聞/紀實攝影」的作品討論與相關記錄影片,帶出當中涉及的關於拍攝者與被攝者之間、攝影現場、甚至於影像如何被應用和呈現等面向的倫理思辨。實務課程部分則帶領學員嘗試操作特定概念下的影像拼貼或裝置呈現。

朱盈樺的「城市空間的媒介想像」課程以三種理解/感知城市的可能為出發,包括「城市的空間感覺」中基於地域形態差異所指向的不同空間感,以及身體在不同城市移動過程中所感受到的疆界;「城市的時代感覺」指向所謂復古、懷舊的風潮或科技發展的影響所創造出的人工時間感;「城市的記憶座標」關乎著人們對於故鄉或者特定空間的情感想像,在今日是為短時間成就的「滄海桑田」。另外,透過帶領大家體驗氰版顯影的創作方式,藉此回應著攝影「Photography」一詞 —— 源自兩個希臘詞phos(光)和graphos(寫)—— 是為「光的書寫」的理解,而顯影劑的塗抹方法與筆觸、日照時間、陽光狀況、紙質等變因,提供大家機會透過自身的感受去形塑、實驗光之於影像書寫的微妙細節。

李立中的「漫遊者」課程藉由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借取波特萊爾(Baudelaire)提出的漫遊者(flâneur)概念所欲詮釋攝影,尤其是「抓拍」基於本能的直覺式的拍攝模式之於城市空間遊走的瞬息即逝美感的視覺消費/捕捉。他從自身學習印刷傳播的經歷、對於日本文化與雜誌的研究切入,談及這些背景何以形塑他今日的攝影風格與創作方式,藉此強調一個人的攝影作品受其性格、經驗與當下狀態的密切影響,同時也關乎著拍攝後,照片的挑選以及編輯之於攝影語彙的表達,甚至透過其他面向如媒材轉換等思考攝影作品的呈現。這四個系列的攝影課程皆給予學員在攝影創作的思考與創意上豐富的激盪,並反映在本次的成果展示作品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