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對人們健康造成衝擊,許多康復的病患仍受咳嗽後遺症困擾。本小組研擬咳嗽專方一新冠止咳一號,治療新冠肺炎確診者轉陰起算1個月內,適用乾咳亥、咽喉不適、胸悶、鼻塞、流涕等症狀與倦急感者。
自2023年4月1日擬方確定,截至2023年10月6日,共有19位醫師參與研究,共治療428人次,收錄231 位病患;經過治療在 mMRC、Borg Scale 和大部分的CAT 量表項目上顯示對病患的咳嗽頻率和痰量多寡,在輕度和重度病患的改善率展現顯著效果。
本方由麻黃、杏仁、紫蘇葉、麥門冬、桑葉、枇杷葉、石膏、黨參、紅棗、甘草、浙貝母組成,用於外感時疫,餘邪未盡,乾咳,痰少不易咳出,咽喉不利,胸悶氣短,倦怠乏力,口乾舌燥,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滑。
臨床應用能夠消炎,排痰,緩解氣管平滑肌痙攣,促進肺泡血循環,增強肺換氣功能,主治感冒、流感、氣管炎、支氣管炎、聲音沙啞、百日咳等疾病。
這項研究除了為新冠肺炎後期患者咳嗽的有效治療之外,也為流行性感冒及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咳嗽治療提供了另一種新選擇。
咳嗽的中醫臨床治療及保健與衛教中醫如何治療哮喘以及保健穴位
哮喘是外感及痰濕所引發:外感可透過藥物袪風、解表,痰濕涉及肺、脾虛弱導致痰濕蘊結,須注意平日調理肺脾,像是夏目三伏貼、補益肺、腎,溫陽驅寒,可增強免疫力。
中醫如何看慢性支氣管炎
中醫將慢性支氣管炎根據疾病特性分屬在“咳嗽”、“痰飲” 及“喘”的病症治療裡,根據病人咳嗽的聲音及頻率,或是痰的色澤及稠度變化,再結合中醫獨有的脈象、舌象,望聞問切,四診合參。
肺氣腫中醫觀點
肺氣腫屬於中醫喘症範圍,臨床診治分為病位主要在肺、脾、腎,嚴重者涉及到心。中藥常用補氣的藥物如五味子、黃耆、黨蔘、麥門冬等。若咳嗽喘明顯會加上化痰平喘藥物如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防風、杏仁等。
造成咳嗽的成因及分類
台灣民間諺語:醫師驚治嗽,土水驚抓漏。表示咳嗽的治療對臨床醫師而言是一大挑戰,咳嗽是一種呼吸道常見的突發性症狀,咳嗽由氣管、支氣管黏膜或胸膜受炎症、異物、物理或化學性刺激引起。因此造成咳嗽的病因相當複雜,常見的有呼吸道本身因為細菌,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發炎反應,胃食道逆流,鼻涕倒流,過敏反應所導致的各種急慢性咳嗽。
傳統醫學認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腎與肺為母子之臟。咳嗽的治療著重於病人的體質是氣虛或是陰虛,引起咳嗽的病因爲內因或是外因,表現出咳嗽的臟腑是肺,脾,腎或是肝火犯肺。
咳嗽具有清除呼吸道異物和分泌物的保護性作用。中醫治療咳嗽,順勢而為,辨證論治,不以止咳為主而是強調五臟六腑的平衡,著重於每個患者的證型,個人化治療。
自2023年4月1日擬方確定,截至2023年10月6日,共有19位醫師參與研究,共治療428人次,收錄231 位病患;經過治療在 mMRC、Borg Scale 和大部分的CAT 量表項目上顯示對病患的咳嗽頻率和痰量多寡,在輕度和重度病患的改善率展現顯著效果。
本方由麻黃、杏仁、紫蘇葉、麥門冬、桑葉、枇杷葉、石膏、黨參、紅棗、甘草、浙貝母組成,用於外感時疫,餘邪未盡,乾咳,痰少不易咳出,咽喉不利,胸悶氣短,倦怠乏力,口乾舌燥,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滑。
臨床應用能夠消炎,排痰,緩解氣管平滑肌痙攣,促進肺泡血循環,增強肺換氣功能,主治感冒、流感、氣管炎、支氣管炎、聲音沙啞、百日咳等疾病。
這項研究除了為新冠肺炎後期患者咳嗽的有效治療之外,也為流行性感冒及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咳嗽治療提供了另一種新選擇。
咳嗽的中醫臨床治療及保健與衛教中醫如何治療哮喘以及保健穴位
哮喘是外感及痰濕所引發:外感可透過藥物袪風、解表,痰濕涉及肺、脾虛弱導致痰濕蘊結,須注意平日調理肺脾,像是夏目三伏貼、補益肺、腎,溫陽驅寒,可增強免疫力。
中醫如何看慢性支氣管炎
中醫將慢性支氣管炎根據疾病特性分屬在“咳嗽”、“痰飲” 及“喘”的病症治療裡,根據病人咳嗽的聲音及頻率,或是痰的色澤及稠度變化,再結合中醫獨有的脈象、舌象,望聞問切,四診合參。
肺氣腫中醫觀點
肺氣腫屬於中醫喘症範圍,臨床診治分為病位主要在肺、脾、腎,嚴重者涉及到心。中藥常用補氣的藥物如五味子、黃耆、黨蔘、麥門冬等。若咳嗽喘明顯會加上化痰平喘藥物如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防風、杏仁等。
造成咳嗽的成因及分類
台灣民間諺語:醫師驚治嗽,土水驚抓漏。表示咳嗽的治療對臨床醫師而言是一大挑戰,咳嗽是一種呼吸道常見的突發性症狀,咳嗽由氣管、支氣管黏膜或胸膜受炎症、異物、物理或化學性刺激引起。因此造成咳嗽的病因相當複雜,常見的有呼吸道本身因為細菌,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發炎反應,胃食道逆流,鼻涕倒流,過敏反應所導致的各種急慢性咳嗽。
傳統醫學認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腎與肺為母子之臟。咳嗽的治療著重於病人的體質是氣虛或是陰虛,引起咳嗽的病因爲內因或是外因,表現出咳嗽的臟腑是肺,脾,腎或是肝火犯肺。
咳嗽具有清除呼吸道異物和分泌物的保護性作用。中醫治療咳嗽,順勢而為,辨證論治,不以止咳為主而是強調五臟六腑的平衡,著重於每個患者的證型,個人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