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由行政院經合會規劃將大臺北地區數百萬人之民生污水,輸送至新北市八里污水處理廠初級處理後排放至台灣海峽,臺北市及新北市依此規劃,數十年來致力於提升用戶接管普及率,對改善淡水河、基隆河的河川水質,已發揮顯著成效。 衛工處表示,因隨著都市人口發展及氣候變遷,為確保臺北市二百餘萬人口之污水處理服務需要及緊急應變需求,歷年來已陸續建設迪化廠、內湖廠及相關紓流等設施,其目的在降低原有大系統之營運風險、保持操作彈性及維護系統安全。而且,八里廠現況處理水量已達設計量的90%,趨近飽和;近年新北市亦積極提升用戶接管,未來4年計畫要再增加25萬戶,污水量成長迅速,八里廠處理容量不足是不遠的事實,臺北市必須提前部署,自設新一代的污水處理廠,提升自主污水處理量,才能真正解決量能不足的問題。 衛工處又指出,因八里廠只是初級處理廠,其污染物移除能力較低,生活污水僅經初級處理即排放至台灣海峽,雖然海洋的稀釋能力較高且符合國家標準,但身為海洋國家的臺灣,對周遭海洋環境應該更為友善才是,而且重要的是,為因應極端氣候,水資源循環再利用將是未來污水下水道系統轉型的重要課題,水資源未經充分利用即排放海洋,已不符合時代潮流,臺北市政府規劃興建的濱江廠及民生廠,將是新世代的水資源回收中心,不僅增加污水處理能量,也將產製再生水,為環境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衛工處進一步說明,從改善河川水質角度,污水處理廠是將市民產生的污廢水處理後排放,是協助降低環境污染之正面設施,怎會將其視為污染來源? 外界認為內湖廠所排放之生物化學需氧量及氨氮,各占基隆河中下游大佳河段的33%及50.5%,經查該數據係引用臺北市政府環保局109年委託研究之期中報告,其中南湖大橋至百齡橋河段僅列出12處污染源資料,然而,依據環保署106年度河川污染總量削減整合執行及整治策略評估計畫(北區)期末報告,該區段基隆河沿岸實際有22處污染源,爰此,內湖廠所排放生化需氧量(BOD)及氨氮僅佔基隆河下游段所有污染源之6.79%及9.25%,其他約90%為非點源污染,故再再顯示,內湖廠並非為基隆河河川水質污染之主要來源,未來的民生廠及濱江廠除提供每日約20萬噸的處理能量,並進一步提升至三級處理,對基隆河沿岸非點源或其他污染源之削減,必然有正面之助益。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衛工處尊重前人所擘劃之淡水河系污水系統藍圖,並用心守成。展望未來,臺北市政府有責任超前部署,為下一代著想,規劃中之新世代水資源回收中心倘建設完成,淡水河系污水系統之操作調控與營運彈性將大幅增加,除臺北在地污水在地處理外,仍能與臺北近郊系統互相協助,提供給市民更好更安全的服務,更重要的是,進一步確保河川水質與守護海洋環境。
‧本站為言論自主平台,相關圖文上載皆設有追蹤機制,網友請謹慎發言,勿涉及人身攻擊!如面臨法律糾紛,本站有權提供發稿人、回應人資料予相關單位。 ◎服務條款 ‧Copyright ©新文媒體有限公司 Sherry ‧ ‧本站最佳顯示IE 5.5 以上版本 解析度 800 X 6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