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s Irae (Verdi) 1873年,威爾第的好友,義大利詩人及小說家曼佐尼離世,威爾第為了悼念他撰寫了《安魂曲》,當中以〈震怒之日〉最為膾炙人口,短短2分半鐘的樂章帶來強烈的情緒衝擊,威爾第的《安魂曲》於1874年在米蘭聖馬可大教堂首演後引起熱烈討論。流傳至今與莫札特、佛瑞的安魂曲並列為「世界三大安魂曲」。
Vocalise / Symphony No.2 Mvt. III (Rachmaninoff) 拉赫曼尼諾夫於1873年出生於蘇聯,為一名浪漫樂派的作曲家,同時也是鋼琴演奏家與指揮,本曲改編自拉赫曼尼諾夫著名的兩首曲子:聲樂練習曲和第二號交響曲第三樂章。聲樂練習曲原是為了女高音所寫,全曲沒有任何一句歌詞,以人聲模擬提琴演奏出圓滑線條的聲音,由於旋律十分優美動人,日後也被改編成眾多版本,除了最初的人聲配上鋼琴伴奏,也出現管弦樂版本以及不同樂器的獨奏或重奏。第二號交響曲於1908年首演,首演完即得到熱烈迴響,長達一小時的演出,聽眾沒有露出一絲不耐,此曲是為拉赫曼尼諾夫所寫的三首交響曲中最長的一首,四個樂章的情緒由悲傷至喜悅,其中在第三樂章裡,數個重要旋律重複出現,部分樂句的音程不大,緩緩上行或下行的音符彷彿內心有著躊躇不前的困惑,努力尋找著出路。
Ode to Joy (Beethoven) 第九號交響曲為貝多芬所寫的最後一首交響曲,也是他首次在交響曲中加入人聲,因此此曲又被俗稱為「合唱」,「合唱」堪稱是貝多芬音樂生涯的登峰造極之作,對許多之後的浪漫樂派作曲家有著極大影響。其中以第四樂章最為膾炙人口,樂章中出現了合唱團和男高音與女高音,歌詞改編自德國詩人席勒的作品《歡樂頌》,此樂章經後人整理過後,以「歡樂頌」之名成為歐盟的官方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