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訊】讓空間說自己的故事,臺北市自105年起即透過老屋新用計畫,以人、空間(老屋)與環境(社區)為核心,提倡街區再生與整建維護來確保都市多元風貌與不同族群的緊密性,老屋新用計畫成果專書《居所本事─LIVING BETTER LIVING NEW》,日前在臺北國際藝術村幽竹廳舉辦新書發表會,並邀市民一同窺視生活在老城、老宅的人們,到底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本事。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陳信良處長表示,老屋新用計畫係透過公、私部門合作(政府、輔導團隊及空間所有權人或使用者),以「打開」及「共享」為核心理念串聯在地社群研提環境改善建議,這種空間合作的模式,因為與老舊街區民眾的生活特性契合,迄今已於北市大同區、中正區、萬華區媒合超過22處的夥伴空間。 更新處為引發民眾對整建維護與都市再生推展的關注與興趣,便以老屋新用計畫為媒介籌劃多時,陸續於109年12月辦理《老屋新用計畫雙年成果展─老的100種樣貌》及出版老屋新用成果專書《居所本事─LIVING BETTER LIVING NEW》,皆是期許民眾能希望透過活動、出版及策展等多樣化方式來讓更多人與老城、老宅共譜出一段屬於自己的故事。 此次老屋新用專書的鋪陳,除收錄老屋新用歷年申請案例點系列故事,更歸納老屋常面臨的6種裝修知識,藉由地方發展脈絡來介紹老城區中蘊含的創新能量,過程中除說明老屋新用計畫歷年來的成果外,更邀請計畫執行團隊、委員、老屋經營與老屋修繕等專家,針對整建維護政策與老屋新用計畫的執行經驗進行交流,帶領大家認識老屋新用計畫如何以「資源交換」與「互動分享」促成良好的社會網絡合作,使都市更新與都市再生推動朝向「創造更多『家』與『環境價值』」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