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致敬民歌50週年,臺北市文化局以民歌對華語流行音樂產業深遠的影響力作為影片核心主軸,特別製作《臺灣流行音樂備忘錄ep.3 唱自己的歌》,由陳清萱導演拍攝紀錄片《唱自己的歌》。該影片深入探討民歌對華語流行音樂產業的深遠影響,並於今(23)日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行放映會。此次活動吸引了音樂界眾多知名人士及超過百位熱愛音樂的民眾參與,大家共同回顧這段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光。 紀錄片邀請多位音樂前輩,包括陶曉清、李壽全、李建復講述當年民歌的興盛榮景,由黃韻玲、丁曉雯、馬世芳探討民歌的成功,並由許環良講述民歌在新加坡校園掀起新謠創作風潮,促成知識份子進入音樂產業,影響力至今歷久不衰。影片中安排老王樂隊、鄭宜農、黃堂軒、楊肅浩、黃奇斌等年輕世代音樂人與前輩們跨世代對談,一同探討民歌的成功及現代流行音樂和民歌得以傳唱的共同點。 文化局陳譽馨副局長致詞時表示,臺灣流行音樂備忘錄這一系列影片,在2022年由侯季然導演製作《百萬銷售水很深》、《新台語歌繼續向前走》,透過音樂,反映了1990年代女性意識及鄉土意識成熟的過程。今年文化局以「2025年民歌50年」為里程碑,由陳清萱導演製作《唱自己的歌》,回顧1970年起臺灣的民歌誕生歷程,引領日後臺灣流行音樂的輝煌盛世。 丁曉雯老師也提到,非常感謝臺北市文化局一直在做資深音樂人的口述歷史,持續了十幾年真不容易,做這件事情也非常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其實並不長,能學習的時間更短,但是我們不管是看書看電影或聽別人的口述歷史,是非常短的時間之內可以擷取到他人生命的精華。明年是民歌五十年,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也是傳承這個民歌的文化,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任務。 影片中也包含了從100年到113年間,姚厚笙、吳楚楚、洪小喬、楊弦、葉佳修、李宗盛、蘇來、趙樹海、鄭怡、凃佩岑、許環良等十一位資深音樂人的口述歷史,展現民歌浪潮的時代背景及其對臺灣流行音樂創作和產業的啟發,甚至對東南亞音樂的質變影響。 紀錄片以1975年楊弦的演唱會為起點,展現了民歌運動的發展歷程。陶曉清回憶當年楊弦的表演,表示深受感動,並與年輕的老王樂隊分享了「唱自己的歌」的初心,反思音樂創作的意義和身分認同。李建復提到,金韻獎的成立開啟了校園歌曲的商業化,讓許多音樂人才得以展現其才華。飛碟集團董事長吳楚楚指出,金韻獎真正將校園歌曲商業化,開發了當時所謂的「知青市場」,這一變革為後續的音樂發展奠定了基礎。丁曉雯和凃佩岑則分享了民歌與流行歌曲的逐漸融合,為華語音樂界帶來新的活力與變革。新生代音樂人鄭宜農和黃奇斌強調,民歌的精神仍然影響著當代創作,他們希望能夠延續前輩們的音樂傳承。黃奇斌提到,他在2020年改編經典曲目〈恰似你的溫柔〉,旨在向前輩致敬,並期待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音樂。 映後的對談中,導演分享了為何選擇「唱自己的歌」作為題目,並強調民歌在當代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正如陶曉清所言,音樂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展望與希望。展望2025年,文化局與民眾共同迎接民歌50週年,期待能夠創造出更多屬於未來的音樂作品,繼續傳承這份珍貴的文化。臺灣流行音樂相關影片及訊息,後續可在文化局YouTube、臺灣流行音樂資料庫查詢。
為致敬民歌50週年,臺北市文化局以民歌對華語流行音樂產業深遠的影響力作為影片核心主軸,特別製作《臺灣流行音樂備忘錄ep.3 唱自己的歌》,由陳清萱導演拍攝紀錄片《唱自己的歌》。該影片深入探討民歌對華語流行音樂產業的深遠影響,並於今(23)日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行放映會。此次活動吸引了音樂界眾多知名人士及超過百位熱愛音樂的民眾參與,大家共同回顧這段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光。
紀錄片邀請多位音樂前輩,包括陶曉清、李壽全、李建復講述當年民歌的興盛榮景,由黃韻玲、丁曉雯、馬世芳探討民歌的成功,並由許環良講述民歌在新加坡校園掀起新謠創作風潮,促成知識份子進入音樂產業,影響力至今歷久不衰。影片中安排老王樂隊、鄭宜農、黃堂軒、楊肅浩、黃奇斌等年輕世代音樂人與前輩們跨世代對談,一同探討民歌的成功及現代流行音樂和民歌得以傳唱的共同點。
文化局陳譽馨副局長致詞時表示,臺灣流行音樂備忘錄這一系列影片,在2022年由侯季然導演製作《百萬銷售水很深》、《新台語歌繼續向前走》,透過音樂,反映了1990年代女性意識及鄉土意識成熟的過程。今年文化局以「2025年民歌50年」為里程碑,由陳清萱導演製作《唱自己的歌》,回顧1970年起臺灣的民歌誕生歷程,引領日後臺灣流行音樂的輝煌盛世。
丁曉雯老師也提到,非常感謝臺北市文化局一直在做資深音樂人的口述歷史,持續了十幾年真不容易,做這件事情也非常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其實並不長,能學習的時間更短,但是我們不管是看書看電影或聽別人的口述歷史,是非常短的時間之內可以擷取到他人生命的精華。明年是民歌五十年,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也是傳承這個民歌的文化,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任務。
影片中也包含了從100年到113年間,姚厚笙、吳楚楚、洪小喬、楊弦、葉佳修、李宗盛、蘇來、趙樹海、鄭怡、凃佩岑、許環良等十一位資深音樂人的口述歷史,展現民歌浪潮的時代背景及其對臺灣流行音樂創作和產業的啟發,甚至對東南亞音樂的質變影響。
紀錄片以1975年楊弦的演唱會為起點,展現了民歌運動的發展歷程。陶曉清回憶當年楊弦的表演,表示深受感動,並與年輕的老王樂隊分享了「唱自己的歌」的初心,反思音樂創作的意義和身分認同。李建復提到,金韻獎的成立開啟了校園歌曲的商業化,讓許多音樂人才得以展現其才華。飛碟集團董事長吳楚楚指出,金韻獎真正將校園歌曲商業化,開發了當時所謂的「知青市場」,這一變革為後續的音樂發展奠定了基礎。丁曉雯和凃佩岑則分享了民歌與流行歌曲的逐漸融合,為華語音樂界帶來新的活力與變革。新生代音樂人鄭宜農和黃奇斌強調,民歌的精神仍然影響著當代創作,他們希望能夠延續前輩們的音樂傳承。黃奇斌提到,他在2020年改編經典曲目〈恰似你的溫柔〉,旨在向前輩致敬,並期待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音樂。
映後的對談中,導演分享了為何選擇「唱自己的歌」作為題目,並強調民歌在當代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正如陶曉清所言,音樂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展望與希望。展望2025年,文化局與民眾共同迎接民歌50週年,期待能夠創造出更多屬於未來的音樂作品,繼續傳承這份珍貴的文化。臺灣流行音樂相關影片及訊息,後續可在文化局YouTube、臺灣流行音樂資料庫查詢。
‧本站為言論自主平台,相關圖文上載皆設有追蹤機制,網友請謹慎發言,勿涉及人身攻擊!如面臨法律糾紛,本站有權提供發稿人、回應人資料予相關單位。 ◎服務條款 ‧Copyright ©新文媒體有限公司 Sherry ‧ ‧本站最佳顯示IE 5.5 以上版本 解析度 800 X 6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