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長柯文哲與市府團隊近年努力興建北市社會住宅,導入「臺北市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的新形態社會模式。29日下午,柯文哲也親自來到花博園區流行館,參與109年度青年創新回饋計畫跨基地聯合交流會。會中,柯文哲除了頒獎給各社宅社區營造表現優異的青創戶代表;更親自與健康、興隆D2、青年、東明等四個社宅青創戶對談、了解青創團隊如何進行社區回饋。 柯文哲在致詞時首先點出,北市社宅與中央或其他縣市政府主導興建的社宅,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北市社宅具有四大戰略:居住正義、城市美學、培育智慧建築產業、以及引進新的社會模式。北市府不把社宅當成是火柴盒,要為居民營造「家」的氛圍。 所謂「引進新的社會模式」,就是「低樓層公共設施+青創戶」的結合成果,北市府在興建社宅過程中積極納入當地社區需求,也將托嬰、托幼、托老,或是社區活動中心、里辦公室等納入規劃,北市並透過「臺北市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的全新概念,徵選有社區服務熱忱的青年入住社宅,實際觀察社區需求,一起經營打造「共好」社區。 作為一個城市的首長,柯文哲深入談到未來的願景,他強調北市社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一定要繼續維持。當北市社宅達到兩萬戶後,這些散布在北市各地區的社宅就成了北市房屋市場中的「Isolated community」,將帶來新形態社會模式與新的啟示。市府也希望建立相關的APP或網頁來加以統一管理各個社宅,建構數位化的「E-community」。讓北市社宅、甚至非社宅的管理更即時、更數位化。 柯文哲也再次提到北市府興建社會住宅的所面臨到的一些問題與重要戰略。他指出,目前中央政府的國家住都中心、及各縣市政府,各自興建社會住宅。但如果中央與地方在社宅租金定價上沒有談好,恐怕也會衍生後續不少問題。他也直言,目前在社區營造的部分,國家住都中心的模式就有點脫節。社宅不是政府編編預算就會出現,更不是用嘴巴喊喊口號,一定要很務實地去傾聽並融入社區需求,努力務實地去執行,才有機會落實「居住正義」。 柯文哲表示,根據內政部統計數據,北市房價所得比在今年第二季仍然高居14.39倍,也就是不吃不喝大約14年才能買房,因此「希望政府打房」的民眾聲音從來沒有斷過。然而北市房屋自有率約85%,在這個狀況下,打房很容易引發原本持有的屋主反彈。 柯文哲認為,在臺灣比較好的做法應該是抑制房價飆漲、同時也讓國民所得提升。北市在居住正義的戰略初衷就是「讓買不起房子市民,也能夠租得起有品質的房子。」社宅的供應數必須要佔房屋總數的5%,才有可能抑制當地房價。放眼全球,荷蘭社宅已經超過30%,鄰近的南韓與日本也都超過5%。北市目前社宅提供數大約僅接近全市1%的情況來看,確實還有努力空間。 為了朝向5%的社宅提供數邁進,臺北市政府發現「每年維持約3千戶新開工,每年施工中戶數約1萬戶」的模式,是比較務實且可行的方法。柯文哲也希望未來無論市長是誰,都能按照此模式,穩健地朝向總數五萬戶的目標前進。 接下來,柯文哲談到北市社宅的第二戰略:城市美學。柯文哲表示,在他任內興建的社宅,都會考量到美學設計,讓周遭社區及市容朝向正向的發展。也讓市府要推動新的社宅基地時,較少遇見早期社宅公聽會常遇到的激烈抗爭。 此外,臺北市的社會住宅也培育了智慧建築產業,柯文哲表示,這讓臺灣無論在產業知識以及低緯度建築的特殊需求上,都會比起高緯度的其他ICT強國更有優勢,也就是一方面落實居住正義,一方面也能提升產業的優勢。
‧本站為言論自主平台,相關圖文上載皆設有追蹤機制,網友請謹慎發言,勿涉及人身攻擊!如面臨法律糾紛,本站有權提供發稿人、回應人資料予相關單位。 ◎服務條款 ‧Copyright ©新文媒體有限公司 Sherry ‧ ‧本站最佳顯示IE 5.5 以上版本 解析度 800 X 6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