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民國景觀學會主辦第八屆台灣景觀大獎,今年北市工務局大地工程處以「收復失地/濕地-永春陂濕地公園改善工程」榮獲本屆公園綠地公共開放空間類年度大獎殊榮,「點亮指南風景區—千階石燈 竹柏參道」、「竹子湖地區景觀-芋見小路」雙雙榮獲佳作獎,山坡地工程、生態、生活及景觀共存共融,獲得肯定。 「收復失地/濕地-永春陂濕地公園改善工程」-永春陂位於四獸山山腳下,大地處歷經四年努力,將原為軍方閒置空地改造為都會型的濕地生態公園。永春陂濕地公園面積3.98公頃,綠地與水域占總面積86.3%,園區內除了種植四季色彩變化的原生喬木及淨化水質水生植物外,為了永續循環再利用,保留了三棟既有營舍改造成公園場館,並善用優良工程餘土填方造景,將現地挖掘的卵石、混凝土塊及疏伐木再利用,成為園區內建築物的卵石石籠牆、枯木微棲地及步道等,讓垃圾變成黃金,達到節能減碳目的。自從溼地公園啟用後已經可以隨處見到白鷺鷥、臺灣藍鵲等鳥類的蹤跡,待時間讓園區喬木及灌木等植栽慢慢日漸茁壯,物種才會慢慢地進駐園區,豐富公園整體的生態系,營造都市生活療癒空間與生物棲地共存、共好場域。 「點亮指南風景區—千階石燈 竹柏參道」-竹柏參道位於臺北大縱走第七段起點,可前往在地人的信仰中心指南宮,以及富宗教人文特色的指南風景區,惟步道周邊有邊坡滑動、步階開裂及樹木傾倒情形,且沿線石柱及石燈籠多處破損傾倒,經大地處以「護坡、復育、復舊」為主,輔以「文化、傳承」手法,在工程上採用低衝擊工法辦理邊坡水土保持改善工程,以植生客土包配合抗沖蝕網穩定崩坍坡面及活化牆背空間設置濾層透水植生槽,提供原生喬木「竹柏」復育的家。在歷史傳承上,經大地處調查指南宮原有32座石燈籠,多半於昭和13年與14年間(西元1938-1939年)建置,共有7座部件傾倒或遺失。大地處請工匠打造遺失部件,施工中更以三角架吊起散落邊坡下方,驚喜尋回佈滿青苔的部件,成功修復7座原有石燈籠;並且,仿原型新設7座石燈籠,以原燈框圖形仿古裝回燈室,重新為指南風景區點亮39座祈夢石燈,打造本市新景點—臺北小京都。 「竹子湖地區景觀-芋見小路」-竹子湖是眾所皆知的海芋故鄉,無論是在地人還是外國的旅客朋友,總被這裡的山林美景、海芋花海及繡球花田給迷上。芋見小路原先因水圳護岸損壞影響當地農民種植生計及時常遊客跌落事故,經大地處與生態教授現勘,護岸損壞更造成生態棲地細碎化、關注物種族群減少,如何在保全生物棲地的前提下施作工程為首要任務。大地處以「迴避」、「減輕」、「縮小」及「補償」四面相下手,並採用了預鑄生態工法,即依照現場的需求將工程單元分解,設計出屬於這個工程的樂高,再利用微創手術的精神,一段一段最小化開挖的方式把它組裝起來,除了解決混凝土因為澆置產生高溫水化熱及酸鹼值變化影響當地的保育物種問題,且系統模組化的方式更能去兼顧品質及進度。同時為達循環經濟目標並營造生物友善環境,設計漿砌塊石護岸,以多孔隙空間營造生物棲地,並留下可用塊石作為護岸砌石利用,資源再利用。芋見小路以師法自然為設計準則,運用原石、原木等自然素材,並藉由公私合作,攜手打造富含環境教育之田陌小徑,結合竹子湖環境資源,連結臺北大縱走綠色經濟廊道,除成為欣賞小油坑火山與海芋繡球花海同框的漫遊小徑外,更讓生態與生活永續共好發展。 景觀在我們身邊無所不在,大地處表示以生活、歷史及生態等景觀角度融入工程中是我們努力方向,也是未來趨勢,如同本次獲獎的永春陂濕地公園係建立生活療癒空間與生物棲地共存、共好場域,打造出屬於臺北的城市公園特色;竹柏參道以文化傳承角度建立連結世代歷史場所;芋見小路則以環境教育及生態保育結合當地景觀特色,打造出田間小徑。未來大地處將持續以自然生態、環境綠能、人文歷史、生活景觀等元素與工程相結合,讓生硬的工程融入周邊自然環境,提供市民安全、舒適、優質休閒遊憩空間。 PS. 如需引用相關圖片,請至「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網站(https://www.geo.gov.taipei/)參考下載。
‧本站為言論自主平台,相關圖文上載皆設有追蹤機制,網友請謹慎發言,勿涉及人身攻擊!如面臨法律糾紛,本站有權提供發稿人、回應人資料予相關單位。 ◎服務條款 ‧Copyright ©新文媒體有限公司 Sherry ‧ ‧本站最佳顯示IE 5.5 以上版本 解析度 800 X 6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