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日期:111年8月4日 女士82歲,於診所拔牙後傷口遲遲無法癒合,並且伴隨疼痛、患部腫脹、感染化膿、黏膜潰瘍及齒槽骨腐骨暴露,至本院求診,仔細詢問病史,與患者所使用的抗骨吸收藥物有關,診斷為藥物相關之顎骨壞死(MRONJ)症候群。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口腔醫學科醫師李俊翰指出,抗骨吸收藥物用於治療骨質疏鬆及癌症骨轉移,主要分成兩大類,作用於骨頭上的雙磷酸鹽類及作用於血液的單株抗體類,可以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降低骨頭代謝的速率以保留骨質,但過度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可能導致骨頭代謝失調,進而造成過多的壞死骨頭堆積,引發後續的感染,最終確診為藥物相關之顎骨壞死。 李俊翰進一步指出,可能造成藥物相關之顎骨壞死的危險因素包括:癌症及骨質疏鬆病患、或是正處於雙磷酸鹽類或抗骨吸收藥物治療期間、侵入性的牙科治療或拔牙、口腔內存在根尖病變或是牙周病、放射線及化學治療、皮質類固醇的治療、高齡或是自身系統性疾病患者,以及抽菸、飲酒、口腔衛生不良亦會提高發病的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因此,在非必要或緊急的情況下,應該先將口腔內的問題治療完畢,並給予病患衛教告知可能的風險再進行這類藥物的治療。治療期間患者必須定期至牙科追蹤檢查,保持口腔清潔,也要主動告知醫師病況,讓醫師可以擬定相關的治療計畫。 最後李俊翰特別提醒,若確診藥物相關之顎骨壞死,也不必過度驚慌,按照美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的治療指引,依據病灶程度的分級有相對應的治療方式,若配合近期文獻所提到的高壓氧輔助治療,加速傷口癒合。
‧本站為言論自主平台,相關圖文上載皆設有追蹤機制,網友請謹慎發言,勿涉及人身攻擊!如面臨法律糾紛,本站有權提供發稿人、回應人資料予相關單位。 ◎服務條款 ‧Copyright ©新文媒體有限公司 Sherry ‧ ‧本站最佳顯示IE 5.5 以上版本 解析度 800 X 6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