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日期:111年10月20日 近年來台灣青少年及大學生自殺新聞頻傳,而每一個選擇在花樣年華結束生命的個體身後都有著一段難解的悲傷與遺憾,也因此青少年自殺防治日益受到重視,國內業已有許多專家學者投入並致力於相關研究。依據衛生福利部歷年統計,台灣年輕族群(15至24歲)之自殺死亡率在近十年持續攀升,在歐美各國亦觀察到有類似趨勢,而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之全球死因統計中,自殺更為年輕族群的第四大死因。如何深入了解青少年自殺患者之風險因子及就醫樣態,並針對高風險族群積極介入,以促進自殺防治,已成為重要的醫療研究議題。 過往研究發現,成人患者自殺死亡前三個月內,僅有35%曾就醫過精神科,然而根據成人自殺者死亡後的心理解剖研究結果,有高達九成以上之患者,生前曾有過至少一種精神疾病,顯示自殺者中,明顯被低估精神疾病的問題,且未能得到即時且適當之治療。因此,深入了解青少年自殺者之醫療使用樣態,以從中介入,並提升青少年就醫之意願,將成為青少年自殺防治之重要課題。臺北巿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跨院合作,使用健保研究資料庫及全國死亡檔之資料,探討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前三個月之醫療利用,以及其合併之精神及身體疾病,相關研究成果已於最近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Psychological Medicine)。 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表示,此研究中之935位青少年自殺個案,相較於對照組,雖在自殺前三個月精神科及非精神科之門診及急診就醫比例皆顯著上升,然而仍僅有18.6%之自殺個案,在死亡前三個月曾有過精神科門診就診紀錄。顯示此族群若僅透過精神醫療介入,對促進自殺防治可能仍相當有限,未來還需整合學校輔導、社區諮商、家庭教育等多系統資源,以期能強化高風險個案之醫療轉介。除此之外,青少年自殺個案有較高比例合併多重身體及精神疾病,包含憂鬱症(10.9%)、思覺失調症(5.9%)、躁鬰症(3.4%),以及數種身體疾病如心臟疾病、肺炎及消化性潰瘍,顯示青少年自殺問題除精神醫療介入外,還需身體疾病之整合照顧,方能更加妥善處理。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表示,青少年自殺自傷問題之成因相當複雜,除神經生物學、身心疾病因素外,早期發展經驗及社會環境因素,例如兒時不良經驗、家庭失功能、社會孤立、校園霸凌等,皆為重要之風險因子。此外媒體效應對青少年族群之影響更是不容忽視,例如自殺相關報導及社群討論等,皆可能加重青少年之自殺模仿行為,近期也有研究發現網路成癮和自殺風險之關聯性。進一步研究了解青少年自殺背後之多重因素,以及其和媒體及網路使用之關聯性,或許才能揭開這個年輕世代的憂鬱面紗,並且能真正守護我們的下一代健康長大。 此研究為國內外少見使用全國大數據資料,分析青少年自殺前之就醫模式及相關疾病風險因子之大型研究,除具有其學術價值外,亦能提供此族群臨床醫療照護及自殺防治的重要參考,盼望能藉此促進國內之青少年身心健康。 跨院研究團隊合作:包括北市聯醫松德院區李宛臻醫師(第一作者)、郭千哲醫師、楊添圍院長等,以及北醫團隊蔡尚穎教授與馬偕醫院陳喬琪教授。研究經費來源:行政院科技部及臺北巿政府衛生局統籌款研究計劃,謹此誌謝。
發稿日期:111年10月20日
近年來台灣青少年及大學生自殺新聞頻傳,而每一個選擇在花樣年華結束生命的個體身後都有著一段難解的悲傷與遺憾,也因此青少年自殺防治日益受到重視,國內業已有許多專家學者投入並致力於相關研究。依據衛生福利部歷年統計,台灣年輕族群(15至24歲)之自殺死亡率在近十年持續攀升,在歐美各國亦觀察到有類似趨勢,而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之全球死因統計中,自殺更為年輕族群的第四大死因。如何深入了解青少年自殺患者之風險因子及就醫樣態,並針對高風險族群積極介入,以促進自殺防治,已成為重要的醫療研究議題。
過往研究發現,成人患者自殺死亡前三個月內,僅有35%曾就醫過精神科,然而根據成人自殺者死亡後的心理解剖研究結果,有高達九成以上之患者,生前曾有過至少一種精神疾病,顯示自殺者中,明顯被低估精神疾病的問題,且未能得到即時且適當之治療。因此,深入了解青少年自殺者之醫療使用樣態,以從中介入,並提升青少年就醫之意願,將成為青少年自殺防治之重要課題。臺北巿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跨院合作,使用健保研究資料庫及全國死亡檔之資料,探討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前三個月之醫療利用,以及其合併之精神及身體疾病,相關研究成果已於最近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Psychological Medicine)。
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表示,此研究中之935位青少年自殺個案,相較於對照組,雖在自殺前三個月精神科及非精神科之門診及急診就醫比例皆顯著上升,然而仍僅有18.6%之自殺個案,在死亡前三個月曾有過精神科門診就診紀錄。顯示此族群若僅透過精神醫療介入,對促進自殺防治可能仍相當有限,未來還需整合學校輔導、社區諮商、家庭教育等多系統資源,以期能強化高風險個案之醫療轉介。除此之外,青少年自殺個案有較高比例合併多重身體及精神疾病,包含憂鬱症(10.9%)、思覺失調症(5.9%)、躁鬰症(3.4%),以及數種身體疾病如心臟疾病、肺炎及消化性潰瘍,顯示青少年自殺問題除精神醫療介入外,還需身體疾病之整合照顧,方能更加妥善處理。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表示,青少年自殺自傷問題之成因相當複雜,除神經生物學、身心疾病因素外,早期發展經驗及社會環境因素,例如兒時不良經驗、家庭失功能、社會孤立、校園霸凌等,皆為重要之風險因子。此外媒體效應對青少年族群之影響更是不容忽視,例如自殺相關報導及社群討論等,皆可能加重青少年之自殺模仿行為,近期也有研究發現網路成癮和自殺風險之關聯性。進一步研究了解青少年自殺背後之多重因素,以及其和媒體及網路使用之關聯性,或許才能揭開這個年輕世代的憂鬱面紗,並且能真正守護我們的下一代健康長大。
此研究為國內外少見使用全國大數據資料,分析青少年自殺前之就醫模式及相關疾病風險因子之大型研究,除具有其學術價值外,亦能提供此族群臨床醫療照護及自殺防治的重要參考,盼望能藉此促進國內之青少年身心健康。
‧本站為言論自主平台,相關圖文上載皆設有追蹤機制,網友請謹慎發言,勿涉及人身攻擊!如面臨法律糾紛,本站有權提供發稿人、回應人資料予相關單位。 ◎服務條款 ‧Copyright ©新文媒體有限公司 Sherry ‧ ‧本站最佳顯示IE 5.5 以上版本 解析度 800 X 6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