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歷經3年詳實文史調查研究,今日發表「傳統藝術系列」叢書2本新書《民樂街上老軒社:共樂軒歷史記憶》及《大稻埕鼓亭吹:陳金來家族的音樂事業》, 2本著作以臺北市登錄無形文化資產的「北管音樂」保存者台北共樂軒民藝文化協會及「鼓亭」保存者陳金來藝師為對象撰述而成的套書,前者為臺北市「傳統藝術系列」叢書首度推出臺北北管軒社曲館史,後者更是國內首見「鼓亭」樂人百年家族音樂史,書籍將於今年11月正式出版,並同步出版北管音樂與鼓亭吹陣音樂等2張專輯,透過文史調查及悠揚樂聲,帶領讀者走入大稻埕百年的傳統藝術歷史長河。 今日新書發表會承蒙大稻埕在地鄉親及社團鼎力支持,主動自發辦理金來鼓亭和共樂軒新書發表遶境活動,由金來鼓亭和共樂軒兩大樂團在大稻埕區域遶境宣傳並吹奏演出,為新書發表會增添喜氣,同時在發表會開場時帶來鑼鼓喧天的迎賓排場,邀請大稻埕區眾多在地藝文界重量人士出席共襄盛舉,展現大稻埕區域傳統藝術的精湛技藝及在地團結熱鬧氣氛。陳譽馨副局長出席致詞時表示,看到兩樂團的排場演出非常感動,因為這是傳統文化百年來的保存延續,而今天發表的兩本新書,可以看到百年來大稻埕的音樂史的演變和流傳,除了感謝共樂軒和陳金來老師家族的協助外,也感謝研究團隊共同完成本書,希望兩本書的出版能讓更多人了解共樂軒和陳金來老師家族在音樂發展歷史的貢獻。 北管軒社與八角鼓亭 在迎神賽會的場合中,常見由民間自發性組成迎請神明出巡的組織團體,這些團體命名模式類似,因而通稱為「軒社」,而出入「軒社」學習北管音樂表演技藝的人則常自稱為「學曲館」的「子弟」或「子弟班」,子弟的意思即是業餘的演員,強調「軒社」對外表演以非屬職業性質,以志願參與活動為自豪。 與民國同歲的共樂軒,是臺北大稻埕頂富盛名的北管八大軒社之一,歷來的支持者及參與演出成員多為大稻埕在地居民,其中來自當地章厝的陳金來家族,自父輩陳財一代即已開始參與共樂軒,至今四代連續不輟。除為共樂軒子弟,陳金來和陳財父子同時也是涉獵樂種廣泛的傑出樂人,能演各種臺灣音樂,包括布袋戲後場、祀神與葬祭科儀後場,以及南北管等各種民俗活動音樂。 尤其陳財於戰後將簡單的3人「鼓吹」團,模仿廟宇的鐘鼓樓打造為陣容龐大、活動式的10人「鼓亭」陣,此後各藝陣相繼模仿。「鼓亭」陣中最搶眼莫過於前頭一座很像八角造型的涼亭,會把大鼓放在裡面敲擊,故稱為「鼓亭」、「八角鼓亭」。由「鼓亭」音樂以及各種相關衍生陣頭音樂表演形式,在「鼓亭」行業最興盛的20世紀晚葉時期,愈發成為臺灣各地廟會慶典或婚喪喜慶所舉行各種遶境遊行演出間,最沈穩而宏亮的音樂景觀。 兩本新書內容 架構百年大稻埕常民音樂史 兩本著作的撰述,始於2021年,臺北市文化局委由臺南藝術大學范揚坤、高嘉穗、陳美蓁等學者共同組成研究團隊,歷時約三年完成研究與出版。兩書雖分別述說臺北共樂軒與陳金來家族歷史故事,但此一為北管百年老軒社,一為鼓亭百年家業,二者之間實卻密不可分,彼此間的歷史發展亦時有勾連,其時代自日治綿延至今,旁及百年間曾叱吒大稻埕老街的眾多樂種、曲館、樂類、樂人、家族,皆藉由書寫共樂軒與陳金來家族的機緣並躍然紙上。若兩書並讀,可發現其間可互相串連、巧妙融織一段百年臺北大稻埕常民音樂史的景觀縱深,具體而微展現出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所乘載的豐沛動能。 此次傳統音樂專書出版,經文化局與研究團隊共同精心編輯,以全彩印刷,除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細細鋪敘共樂軒與陳金來以大稻埕為場景所開展的壯闊歷史外,亦佐以多幅精心蒐集與拍攝的圖像豐富視覺感;套書更特別提供共樂軒子弟及陳金來家族為本書錄製保存《共樂軒的北管樂》、《大頭金來的鼓亭樂》兩種有聲專輯CD,讓讀者透過精煉文字細細爬梳大稻埕傳統藝術歷史之外,也能耳聞臺北人記憶中那熟悉的大稻埕北管與鼓亭吹的動人聲響。 本書籍及專輯皆可上國家書店網站和GPI政府出版品資訊網查詢選購,亦可至國家書店松江門市、三民書局、五南文化廣場各門市等現場選購。
文化局歷經3年詳實文史調查研究,今日發表「傳統藝術系列」叢書2本新書《民樂街上老軒社:共樂軒歷史記憶》及《大稻埕鼓亭吹:陳金來家族的音樂事業》, 2本著作以臺北市登錄無形文化資產的「北管音樂」保存者台北共樂軒民藝文化協會及「鼓亭」保存者陳金來藝師為對象撰述而成的套書,前者為臺北市「傳統藝術系列」叢書首度推出臺北北管軒社曲館史,後者更是國內首見「鼓亭」樂人百年家族音樂史,書籍將於今年11月正式出版,並同步出版北管音樂與鼓亭吹陣音樂等2張專輯,透過文史調查及悠揚樂聲,帶領讀者走入大稻埕百年的傳統藝術歷史長河。
今日新書發表會承蒙大稻埕在地鄉親及社團鼎力支持,主動自發辦理金來鼓亭和共樂軒新書發表遶境活動,由金來鼓亭和共樂軒兩大樂團在大稻埕區域遶境宣傳並吹奏演出,為新書發表會增添喜氣,同時在發表會開場時帶來鑼鼓喧天的迎賓排場,邀請大稻埕區眾多在地藝文界重量人士出席共襄盛舉,展現大稻埕區域傳統藝術的精湛技藝及在地團結熱鬧氣氛。陳譽馨副局長出席致詞時表示,看到兩樂團的排場演出非常感動,因為這是傳統文化百年來的保存延續,而今天發表的兩本新書,可以看到百年來大稻埕的音樂史的演變和流傳,除了感謝共樂軒和陳金來老師家族的協助外,也感謝研究團隊共同完成本書,希望兩本書的出版能讓更多人了解共樂軒和陳金來老師家族在音樂發展歷史的貢獻。
北管軒社與八角鼓亭
在迎神賽會的場合中,常見由民間自發性組成迎請神明出巡的組織團體,這些團體命名模式類似,因而通稱為「軒社」,而出入「軒社」學習北管音樂表演技藝的人則常自稱為「學曲館」的「子弟」或「子弟班」,子弟的意思即是業餘的演員,強調「軒社」對外表演以非屬職業性質,以志願參與活動為自豪。
與民國同歲的共樂軒,是臺北大稻埕頂富盛名的北管八大軒社之一,歷來的支持者及參與演出成員多為大稻埕在地居民,其中來自當地章厝的陳金來家族,自父輩陳財一代即已開始參與共樂軒,至今四代連續不輟。除為共樂軒子弟,陳金來和陳財父子同時也是涉獵樂種廣泛的傑出樂人,能演各種臺灣音樂,包括布袋戲後場、祀神與葬祭科儀後場,以及南北管等各種民俗活動音樂。
尤其陳財於戰後將簡單的3人「鼓吹」團,模仿廟宇的鐘鼓樓打造為陣容龐大、活動式的10人「鼓亭」陣,此後各藝陣相繼模仿。「鼓亭」陣中最搶眼莫過於前頭一座很像八角造型的涼亭,會把大鼓放在裡面敲擊,故稱為「鼓亭」、「八角鼓亭」。由「鼓亭」音樂以及各種相關衍生陣頭音樂表演形式,在「鼓亭」行業最興盛的20世紀晚葉時期,愈發成為臺灣各地廟會慶典或婚喪喜慶所舉行各種遶境遊行演出間,最沈穩而宏亮的音樂景觀。
兩本新書內容 架構百年大稻埕常民音樂史
兩本著作的撰述,始於2021年,臺北市文化局委由臺南藝術大學范揚坤、高嘉穗、陳美蓁等學者共同組成研究團隊,歷時約三年完成研究與出版。兩書雖分別述說臺北共樂軒與陳金來家族歷史故事,但此一為北管百年老軒社,一為鼓亭百年家業,二者之間實卻密不可分,彼此間的歷史發展亦時有勾連,其時代自日治綿延至今,旁及百年間曾叱吒大稻埕老街的眾多樂種、曲館、樂類、樂人、家族,皆藉由書寫共樂軒與陳金來家族的機緣並躍然紙上。若兩書並讀,可發現其間可互相串連、巧妙融織一段百年臺北大稻埕常民音樂史的景觀縱深,具體而微展現出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所乘載的豐沛動能。
此次傳統音樂專書出版,經文化局與研究團隊共同精心編輯,以全彩印刷,除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細細鋪敘共樂軒與陳金來以大稻埕為場景所開展的壯闊歷史外,亦佐以多幅精心蒐集與拍攝的圖像豐富視覺感;套書更特別提供共樂軒子弟及陳金來家族為本書錄製保存《共樂軒的北管樂》、《大頭金來的鼓亭樂》兩種有聲專輯CD,讓讀者透過精煉文字細細爬梳大稻埕傳統藝術歷史之外,也能耳聞臺北人記憶中那熟悉的大稻埕北管與鼓亭吹的動人聲響。
本書籍及專輯皆可上國家書店網站和GPI政府出版品資訊網查詢選購,亦可至國家書店松江門市、三民書局、五南文化廣場各門市等現場選購。
‧本站為言論自主平台,相關圖文上載皆設有追蹤機制,網友請謹慎發言,勿涉及人身攻擊!如面臨法律糾紛,本站有權提供發稿人、回應人資料予相關單位。 ◎服務條款 ‧Copyright ©新文媒體有限公司 Sherry ‧ ‧本站最佳顯示IE 5.5 以上版本 解析度 800 X 6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