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轄市定古蹟「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戴運軌寓所、潮州街9號」今日辦理修復工程開工鑿榫祈福典禮,由蔣萬安市長及國立臺灣大學陳文章校長親自出席,同時新營里莊柏辰里長、臺北市議員徐立信及吳志剛辦公室代表也共同出席宣告修復工程正式啟動。文化局除補助臺大工程修復經費外,也首次接受臺大委託代辦古蹟修復工程,期待臺北市政府與臺灣大學共同合作,維護臺北市重要文化資產。本修復工程將投入總經費約1億元,並由文化局補助經費近8,000萬元,預計於114年底竣工修復完成後,能夠重現兩棟臺北市現存最高等級的高一種日式官舍風貌,橫跨日治到民國時期所展現出的豐富歷史、建築、人文涵養與城市的文化記憶,也期待臺灣大學未來在營運上能兼顧古蹟活化再利用與公益性。 蔣萬安市長致詞時表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而古蹟是城市的記憶,臺北市是全國文化資產數量最多的城市,目前已有超過五百處文化資產,民眾在街頭巷弄中常會發現有在地特色的空間,今天兩棟進行開工修復的日式建築是臺北市僅存的高一種日式宿舍,非常珍貴,因此文化局也支持補助臺灣大學相關經費。蔣市長也提到,臺灣物理學界的先驅者戴運軌曾在此處住了三十五年,建物中充滿許多記憶與故事。蔣市長也表示臺北市的百年歷史就像百年的教科書,期待兩棟建物於114年修復完工後再現風華,讓臺北百年歷史再添光彩。 戴運軌寓所及潮州街9號於96年登錄為歷史建築,101年完成兩棟建物調查研究。有鑑於此兩棟建物之規模及平面形式在臺灣的日式宿舍中相當罕見,且仍保存原有構件;同時也是臺灣物理學之父—戴運軌先生長達35年的生活空間,具有高度硬體建築及歷史文化的價值,文化局於106年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此兩棟建物於91年起即無人居住,閒置多年來又遭遇颱風、地震及蟲蟻蛀蝕等損害,惟因建築量體龐大及修復經費高昂,使得修復工程一直遲未啟動。文化局考量此兩棟古蹟的價值極高,若不再進行修復工程將影響其文化資產價值,遂積極協助臺灣大學辦理保存工作,分別於109年完成兩棟建物的修復及再利用計畫、110年完成搭設保護性鋼棚架,111年完成大木作加固與屋瓦材料整理,完成重要文化資產訊息保存並進行規劃設計,112年完成修復規劃設計,並接受臺灣大學委託進行古蹟修復作業。 戴運軌寓所及潮州街9號分別於1921及1922年興建,屬於1922年頒布「臺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中的高一種官舍,為官舍等級中最高的,且為現今臺北市僅存的兩棟高一種官舍建物,其中1棟又為戴運軌先生長年居住的寓所,戴運軌曾任臺灣大學代理校長,並創辦臺灣大學物理系,為臺灣物理界之教育及先驅研究者,兩棟建物整體見證了1920年代臺北都市的發展歷程、高等官舍建築的建築史物證與戴運軌先生的歷史生活場域獨特性。兩棟日式宿舍配置有踏込、玄關、待合室、應接室、書齋、座敷、次の間、茶の間、小兒室、書生部屋、中口、女中部屋、炊事場……等空間,可歸納為「待客」、「居住」及「服務」三大部分,具有單獨的洋式待客空間及和洋折衷的空間配置、明確的空間使用性質及出入口動線與集中設置的服務空間,構造為全木造日式宿舍,其建築構造特殊,於入口處採「入母屋」之形式,並將雄偉之「破風」設於入口上方,氣勢非凡;因應地域性氣候,於「外壁」採用「押椽式下見板張」,並於末梢安設「雨押」以防止雨水回流,且整體下見板寬度較寬,與一般常見的日式宿舍有所不同;運用不同天井(如洋風式的「漆喰天井」與傳統的和風式「竿緣天井」)區分空間使用性質。 臺北市現有文化資產已達五百多處,由臺灣大學管理的文資數量約佔十分之一,作為全國文化資產數量最多的城市及管理文化資產佔全市比例最高的單位來說,龐大的維護、修復費用及吃緊的人力,對於北市府及臺大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文化局除補助臺灣大學本案修復經費,並接受臺灣大學委託代辦修復工程,代表北市府積極協助臺灣大學進行文化資產保存。本次修復工程針對主體建物及兩處再利用必要設施建物進行修復,除恢復高一種官舍的外貌及空間格局,亦將保存戴運軌的生活空間及傢俱,未來將透過展示的方式呈現,讓此兩棟建物的建築及歷史文化價值都能完整保存。古蹟將由臺灣大學辦理後續營運招商,再由營運廠商依營運方向,進行圍牆、庭院景觀敷地、室內及必要性設備等的再利用設施。未來北市府會盡力持續協助公私有文化資產管有人保存臺北市的文化資產,期望未來的活化能兼顧歷史文化展示與永續經營活化,讓這兩棟百年古蹟能展現豐富歷史人文底蘊,讓屬於臺北的歷史文化故事得以永久流傳下去。
直轄市定古蹟「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戴運軌寓所、潮州街9號」今日辦理修復工程開工鑿榫祈福典禮,由蔣萬安市長及國立臺灣大學陳文章校長親自出席,同時新營里莊柏辰里長、臺北市議員徐立信及吳志剛辦公室代表也共同出席宣告修復工程正式啟動。文化局除補助臺大工程修復經費外,也首次接受臺大委託代辦古蹟修復工程,期待臺北市政府與臺灣大學共同合作,維護臺北市重要文化資產。本修復工程將投入總經費約1億元,並由文化局補助經費近8,000萬元,預計於114年底竣工修復完成後,能夠重現兩棟臺北市現存最高等級的高一種日式官舍風貌,橫跨日治到民國時期所展現出的豐富歷史、建築、人文涵養與城市的文化記憶,也期待臺灣大學未來在營運上能兼顧古蹟活化再利用與公益性。
蔣萬安市長致詞時表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而古蹟是城市的記憶,臺北市是全國文化資產數量最多的城市,目前已有超過五百處文化資產,民眾在街頭巷弄中常會發現有在地特色的空間,今天兩棟進行開工修復的日式建築是臺北市僅存的高一種日式宿舍,非常珍貴,因此文化局也支持補助臺灣大學相關經費。蔣市長也提到,臺灣物理學界的先驅者戴運軌曾在此處住了三十五年,建物中充滿許多記憶與故事。蔣市長也表示臺北市的百年歷史就像百年的教科書,期待兩棟建物於114年修復完工後再現風華,讓臺北百年歷史再添光彩。
戴運軌寓所及潮州街9號於96年登錄為歷史建築,101年完成兩棟建物調查研究。有鑑於此兩棟建物之規模及平面形式在臺灣的日式宿舍中相當罕見,且仍保存原有構件;同時也是臺灣物理學之父—戴運軌先生長達35年的生活空間,具有高度硬體建築及歷史文化的價值,文化局於106年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此兩棟建物於91年起即無人居住,閒置多年來又遭遇颱風、地震及蟲蟻蛀蝕等損害,惟因建築量體龐大及修復經費高昂,使得修復工程一直遲未啟動。文化局考量此兩棟古蹟的價值極高,若不再進行修復工程將影響其文化資產價值,遂積極協助臺灣大學辦理保存工作,分別於109年完成兩棟建物的修復及再利用計畫、110年完成搭設保護性鋼棚架,111年完成大木作加固與屋瓦材料整理,完成重要文化資產訊息保存並進行規劃設計,112年完成修復規劃設計,並接受臺灣大學委託進行古蹟修復作業。
戴運軌寓所及潮州街9號分別於1921及1922年興建,屬於1922年頒布「臺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中的高一種官舍,為官舍等級中最高的,且為現今臺北市僅存的兩棟高一種官舍建物,其中1棟又為戴運軌先生長年居住的寓所,戴運軌曾任臺灣大學代理校長,並創辦臺灣大學物理系,為臺灣物理界之教育及先驅研究者,兩棟建物整體見證了1920年代臺北都市的發展歷程、高等官舍建築的建築史物證與戴運軌先生的歷史生活場域獨特性。兩棟日式宿舍配置有踏込、玄關、待合室、應接室、書齋、座敷、次の間、茶の間、小兒室、書生部屋、中口、女中部屋、炊事場……等空間,可歸納為「待客」、「居住」及「服務」三大部分,具有單獨的洋式待客空間及和洋折衷的空間配置、明確的空間使用性質及出入口動線與集中設置的服務空間,構造為全木造日式宿舍,其建築構造特殊,於入口處採「入母屋」之形式,並將雄偉之「破風」設於入口上方,氣勢非凡;因應地域性氣候,於「外壁」採用「押椽式下見板張」,並於末梢安設「雨押」以防止雨水回流,且整體下見板寬度較寬,與一般常見的日式宿舍有所不同;運用不同天井(如洋風式的「漆喰天井」與傳統的和風式「竿緣天井」)區分空間使用性質。
臺北市現有文化資產已達五百多處,由臺灣大學管理的文資數量約佔十分之一,作為全國文化資產數量最多的城市及管理文化資產佔全市比例最高的單位來說,龐大的維護、修復費用及吃緊的人力,對於北市府及臺大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文化局除補助臺灣大學本案修復經費,並接受臺灣大學委託代辦修復工程,代表北市府積極協助臺灣大學進行文化資產保存。本次修復工程針對主體建物及兩處再利用必要設施建物進行修復,除恢復高一種官舍的外貌及空間格局,亦將保存戴運軌的生活空間及傢俱,未來將透過展示的方式呈現,讓此兩棟建物的建築及歷史文化價值都能完整保存。古蹟將由臺灣大學辦理後續營運招商,再由營運廠商依營運方向,進行圍牆、庭院景觀敷地、室內及必要性設備等的再利用設施。未來北市府會盡力持續協助公私有文化資產管有人保存臺北市的文化資產,期望未來的活化能兼顧歷史文化展示與永續經營活化,讓這兩棟百年古蹟能展現豐富歷史人文底蘊,讓屬於臺北的歷史文化故事得以永久流傳下去。
‧本站為言論自主平台,相關圖文上載皆設有追蹤機制,網友請謹慎發言,勿涉及人身攻擊!如面臨法律糾紛,本站有權提供發稿人、回應人資料予相關單位。 ◎服務條款 ‧Copyright ©新文媒體有限公司 Sherry ‧ ‧本站最佳顯示IE 5.5 以上版本 解析度 800 X 6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