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氣憤恚也,任何⼈碰到羞辱、冤枉、被欺 侮、被咒罵的遭遇,都會發怒,⽽且都會⽴即在臉⾊上 或姿勢上表現出怒態來,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不過,縱 然發⽣同樣的遭遇,每個⼈⽣氣的程度卻不盡相同,有 ⼈雖然遇辱卻不形於⾊,因此顯現出來的怒態也有相當 ⼤的落差。
傳達內⼼忿怒之情的櫥窗很多,有聲⾳、動作、眼 神、臉⾊、⼝⿒、額筋等等,要看發怒程度⾼低⽽已, 所以怒有超怒、勃怒、⼤怒、極怒、微怒、暗怒、悶 怒、漸怒、假怒等層次,這個「怒」,對我們的害處⼤ 幫助⼩,固然有時怒態也可能有助於建⽴權威,處理紛 爭,解決問題,發洩情緒,但是其害處之⼤,簡直不能 ⽐擬,⾮但有損⼈際關係,傷害個⼈形象,⽽且破壞良 好氣氛、妨礙事情進展、有損⾃⾝健康,因為忿怒的⼼ 情下,衝動分⼼可能失去平衡感,理智失去判斷⼒,那 怎麼會有好結果呢?
有些⼈從⼩就養成了易怒習慣,臉上⼀直掛著怒 容,好像所有的⼈都⽋他的錢不還,稍有不順,就亂發脾氣,怒態照⼈,⼤概是在家中被寵愛慣了,動輒動 怒,以怒態換取⼤⼈的呵護,達到想要的⽬的,這種 ⼈,到了社會上,別⼈才不吃這⼀套,盡管隨時擺出怒 態,只會被⼈在背後說是神經不正常。
肺腑深沉的⼈,往往不易⽣氣,即使⼼中忿怒,也 不會有怒態讓旁⼈看到,這種⼈,說他陰險也可以,說 他修養好也可以,還要看其他品格⽅⾯的綜合表 現。《三國志、先主傳》云:「劉備深⻑七尺五⼨,垂 ⼿下膝,顧⾃⾒⽿,少語⾔,善下⼈,喜怒不形於 ⾊。」能夠不讓旁⼈看出他的情緒,臉上⼀直保持微笑 的⼈,那真是修養到家,常⼈很難做到。 在許多形容怒態的成語中,要算「眥裂⿒碎」這⼀ 句話最激烈,這是唐代名將張巡死守睢陽,與叛賊不共 戴天的怒態:「張巡之怒,眥裂⾯⾎,嚼⿒皆碎」壯哉 張巡,怒態如此壯烈,古今中外沒有第⼆⼈。 還有⼀句「怒髮衝冠」形容怒態,由於岳⾶的那 闋「滿江紅」詞,在⼀九⼆五年楊蔭瀏先⽣對上了古曲 配唱之後,流傳全國,詞中⾸句「怒髮衝冠」,其實最先⽤的⼈並⾮岳⾶,⽽是莊⼦在《盜跖》篇中說:「盜 跖聞之⼤怒,⽬如明星,髮上指冠。」接著,《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亦記載:「秦王授壁,相如因持壁 ⽽⽴,倚柱,怒髮上衝冠。」再往後就是燕太⼦丹送荊 軻渡易⽔去刺秦王時,也有怒髮指冠的形容詞。到了清 初,詩⼈竟把它⽤來形容吳三桂之怒;「衝冠⼀怒為紅 顏」,難免令⼈有點替那句怒態惋惜。
不管把怒態形容得多激烈,終歸不是好現象,所以 有識之⼠往往訓練⾃⼰「制怒」,避免因怒僨事,尤其 是婦⼥,倘使不能控制情緒,驀然出現怒態,只能花容 易⾊、杏眼圓睜、柳眉倒豎、櫻唇橫列、⼝出惡⾔、聲 淚俱下,跺⾜捶胸、披頭散髮、撕⼱裂帛、尋死覓活、 咒罵不休,把⼀副⼥性天⽣的嬌媚,踐踏無存。破壞可 愛的形象,那⼀怒的代價實在損失太⼤。 ⻄哲但丁有⼀句名⾔:「易怒是品格上最顯著的弱 點。」誠然,當怒態湧上臉龐時,就是⼈品上毫無設防 的脆弱時刻,也是個⼈理智最昏庸的時刻,在別⼈的眼 光中,怒態只是⼀張猙獰的紙⾯具,虛張聲勢⽽已。適⾜襯托出內⼼的無能與懦弱,真正有修持、有遠⾒的 ⼈。怒態是不⼤容易被⼈看到的。
《漢書、主⽗偃傳》云:「怒者逆德也。」所以近 ⼈寫了⼀⾸「莫⽣氣歌」,中有「為了⼩事發脾氣,回 頭想想⼜何必?別⼈⽣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 替。」的確。俗云「氣死驗無傷。」因忿怒⽽暈眩中 ⾵,⽣死交關,何苦來哉!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