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是人生的基本條件,中央必須協助地方政府解決法規及財務問題,協助年輕人走過第一哩路
在台北市柯文哲 市長邀請下,我前往參加北市府舉辦的「首都圈論壇-公共住宅政策」。我在論壇中強調,居住應該是人生的基本條件,現在卻成為年輕人進入社會的最大門檻,年輕人所有生活與工作的意義,都被貶值為買房、當一輩子的屋奴,這是台灣最大的悲哀。
擁有住宅的權利與居住的權利有所不同,而政府應該做的,是以政策支持年輕人,讓他們有基本居住的權利,像是提供租金補貼、社會住宅租賃或興建青年住宅等方式,而桃園市政府編列了35億的社會住宅基金,取得11處社會住宅基地,也在重劃區留下好的基地作為興建社會住宅之用,透過社會住宅政策,協助年輕人走過第一哩路。
社會住宅要加速推動,需要中央協助地方政府解決法規及財務問題。在法規方面,中央政府修正住宅法,各直轄市修正都市計畫法施行細則,除了以直接興建或都更方式取得集合型社會住宅外,也能以容積獎勵方式取得混居型社會住宅,取得社會住宅的方式才能更加多元。
財務方面,由政府興建及營運社會住宅的財務門檻很高,因此中央政府必須協調行庫協助地方政府,讓社會住宅成為一個資產,並設立循環基金,成為後續興建資金的來源,循環利用,為社會住宅的財務問題解套。國有資產也應該要活化及公共化,桃園就有許多廢置營區,中央政府必須在土地取得上全面支持地方政府,協調軍方與地方政府合作,聯合開發廢置營區或作為社會住宅基地,降低社會住宅的土地取得門檻。
「首都生活圈」的概念很有價值,因為社會住宅若由台北市政府單獨完成,所需成本很高,但如果能夠配合桃園鐵路地下化,在機場捷運或台鐵沿線通勤站進行聯合開發,就能取得一定數量的社會住宅用地,在1小時的首都生活圈內,供給更多適合的土地,興建成本也會相對便宜。除了社會住宅,首都生活圈的合作項目也包括機場、捷運、河川整治、產業政策、國際運動賽事的舉辦等。
首都生活圈要加強共同合作,連結台北市及其他周邊城市,一起解決問題。
‧本站為言論自主平台,相關圖文上載皆設有追蹤機制,網友請謹慎發言,勿涉及人身攻擊!如面臨法律糾紛,本站有權提供發稿人、回應人資料予相關單位。 ◎服務條款 ‧Copyright ©新文媒體有限公司 Sherry ‧ ‧本站最佳顯示IE 5.5 以上版本 解析度 800 X 6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