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新聞網網 | 按此檢視完整網頁 |
發稿日: |
發稿人: |
台灣精神醫學會攜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推首部思覺失調症關懷影片 |
台灣精神醫學會於4日舉辦思覺失調症關懷影片-《改變.讓我們走得更長》首映記者會,攜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及衛教大使曾沛慈,透過影片表達對思覺失調症患者及家庭的支持,也呼籲其及早與醫師諮詢,善用長效針劑,降低反覆發病及再住院率,達成個人及社會共好。政府特別編列27億預算,大力推動思覺失調症長效針劑治療台灣思覺失調症病友約15萬人,其中約1/3患者未能按醫囑規律服藥1;而目前國際與國內指引皆建議應考慮及早使用長效針劑,降低用藥中斷率,也減少復發機會。健保署為鼓勵長效針劑藥物作為優先治療選項,獨立編列逾27億元預算,在積極推廣下使用率已達54%。健保署更擬於2024年持續編列預算推動長效針劑治療,亦針對急性後期照護服務編列6千萬元預算。長效針劑為思覺失調症治療新趨勢!提高用藥順從性、降低復發率台灣精神醫學會蔡長哲理事長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往往因為缺乏病識感、照護者對治療及病情認知不足,再加上社會汙名化等因素,拖延多年才確診。根據研究,追蹤一年有72%的患者未能按醫囑服藥2,一旦用藥順從性不佳,患者容易復發,再度住院的機率高達兩倍3,症狀改善的比例也下降34%4。蔡理事長說:「思覺失調症患者病情反覆急性發作,每次復發都可能對腦部造成難以復原的傷害 ,並提升死亡風險;對照護者來說,也容易造成關係緊張及對立,身心俱疲。」蔡理事長說明,目前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主要有口服和針劑兩種;但口服藥常常面臨服藥中斷或效果不佳的狀況,因此國際與國內治療指引皆建議及早考慮長效針劑,不但可以提升用藥順從性、降低用藥中斷率,也能減少復發機率,降低4成急診風險、6成住院風險、6成4的半年內再住院風險以及4成死亡風險5,6。蔡理事長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應把握發病後的5年黃金治療期,積極配合醫囑規律用藥;不過現今病友及照護者對於長效針劑療程的認識仍有待提升,較遲才接受長效針劑療程。根據統計,口服用藥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平均得經歷4次復發5,6,才會採用長效針劑;蔡理事長提醒,「時間拖得越久,對患者的健康及生命風險來說,是一大隱憂;對照護者來說,更是沉重的負擔。」。因此台灣精神醫學會今年推出了《改變.讓我們走得更長》衛教影片及衛教素材,蔡理事長說明,「我們期待透過一系列衛教素材,幫助病患及照護者提升用藥認識,及早接受治療、及早重返一般生活,讓個人、家庭、社會三方共好。」長效針劑為思覺失調症居家治療建構多一層防護網 降低患者死亡率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郭千哲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病患的治療,主要有兩大關鍵:一是長效針劑、另一則是社區支持。長效針劑為思覺失調症病友提供更穩定的療效以及服藥便利性7,為現行建議之治療選項。因應嚴重精神病患者病識感不佳、共病性高,且其容易伴隨較高之自殺風險;郭醫師表示,現行照護趨勢逐漸走向以社區為基礎的照護系統,減少患者住院,並幫助其銜接回歸社會。郭醫師說明,以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來說,精神科居家治療團隊會協助患者評估是否合適此方式,確認後即開始協助擬定治療計畫,後續會有社區護理師及醫護人員前往家中關懷及協助治療。根據郭醫師的健保資料庫研究顯示8,接受完善居家照護的患者增加常規醫療介入之機會,幫助降低患者急診及住院醫療資源使用,對思覺失調症患者及家屬來說,有重大的幫忙。今年首部思覺失調症衛教影片 邀藝人曾沛慈感動入鏡 陪伴病友找回自己的生活《改變.讓我們走得更長》衛教影片以感性方式闡述病患接受長效針劑治療後所帶來的改變,影片中邀請藝人曾沛慈與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副院長邱智強一同入鏡。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黃名琪院長此次特別一同出席活動,她表示,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長期支持社區及居家照護,從病友身上看得到,長效針劑治療的確能幫助思覺失調症病友長期穩定病情,在生活上找回感受以及自信的交流,「希望更多病友及家庭能多了解到長效針劑對病情管理的助益,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病友都有機會能翻轉人生,重返家庭與社會。」黃院長補充。藝人曾沛慈表示,「過去在電視劇作品中扮演思覺失調患者的家屬,體會到不管是病友還是照護者其實都非常辛苦,需要適時的陪伴與鼓勵,很榮幸能參與這次《改變.讓我們走得更長》衛教影片的拍攝,希望透過這個衛教影片帶給病友以及照護者更多力量以及信心。我想要鼓勵病友要相信自己不孤單,現今醫療體系一直努力提更好的療程以及照護環境,讓我們一起相信,面對治療,不要放棄。」觀看《改變.讓我們走得更長》進一步了解踏上這趟治療過程的意義>> 影片連結http://www.sop.org.tw/video/sch_list.aspReference: 1. MOHW DATA 2. Journal of Medical Economics Volume 21, 2018 - Issue 2https://doi.org/10.1080/13696998.2017.13794123. Weiden PJ et al. Psychiatr Serv 2004; 55: 886–8914. Emsley R et al. Schizophrenia Res 2007; 89: 129–1395. 健保署6. http://www.sop.org.tw/news/l_info.asp?/43.html7. Chen WY, Kuo CJ et al.Schizophr Bull 2023 May 10;sbad067. doi: 10.1093/schbul/sbad067.8. Chen WY, Kuo CJ et al. Schizophrenia Research 208 (2019) 60–66. https://doi.org/10.1016/j.schres.2019.04.024 |
‧本站為言論自主平台,相關圖文上載皆設有追蹤機制,網友請謹慎發言,勿涉及人身攻擊!如面臨法律糾紛,本站有權提供發稿人、回應人資料予相關單位。 ◎服務條款 ‧Copyright ©Sherry ‧ ‧本站最佳顯示IE 5.5 以上版本 解析度 800 X 60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