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迷思是有關「黨內初選會造成分裂」的論點。尖尾認為,我們要判斷這個警告是否值得重視,必須先瞭解這句話隱含的反面命題是:「沒有黨內初選,就不會造成分裂」;你相信嗎?如果這樣的邏輯是正確,中國國民黨已經出現四、五位候選人,初選不只是製造「分裂」、而且是「四分五裂」,他們發瘋了嗎?
但是民進黨和國民黨不同啊!好吧,就只對民進黨來談。要釐清「黨內初選會造成分裂」的邏輯,必須把這句話含糊帶過的兩件事搞清楚:首先、不論初選的結果是誰勝出,都會造成分裂嗎?其次、如果都會,又是造成什麽人的分裂呢?
先假設蔡總統初選勝出,以目前的態勢判斷,應該可以放心民進黨不致於分裂,問題是「綠營」就很難說。尤其是深綠的獨派團體歷經對小英總統三年以來的表現,由滿心期待轉變為滿腹怨嘆,巨大的落差恐怕不會因為「全民調」對她的肯定而瞬間反悔,也沒有把握「含淚投票」的故事會一再重演,所以綠營內的獨派與民進黨的分裂可以預見。換做賴神勝出的話,他曾表白自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又在中國公開表明自己的台獨立場,贏得綠營的支持自不待言。那麽是否造成民進黨的抗拒呢?可能性甚低:一方面賴神自始是民進黨黨員,又循體制規定參選,所謂「突襲」,只是極少數人「輸不起」的論調,所以一旦勝出,並沒有杯葛的理由;二方面目前偏好小英者,多半只是企圖避免兩方殺,但初選既然進行了,則任一方出線都對自己的政治前途有關鍵作用,何必從一而終、對自己過不去。所以我們相信,目前民進黨內的挺英派在大選時不至於採取「分裂」的立場。
總而言之,如果不究明初選的結果對綠營整體在大選中的動向,逕自在「初選」與「分裂」間畫上等號,想挾帶小英總統輕騎過關,恐怕這才會埋下大選時綠營無可挽回的分裂,成了一個「自我兌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總而言之,如果不究明初選的結果對綠營整體在大選中的動向,逕自在「初選」與「分裂」間畫上等號,想挾帶小英總統輕騎過關,恐怕這才會埋下大選時綠營無可挽回的分裂,成了一個「自我兌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第二個迷思是關於「現任優先」的講法。先要說明,尖尾研讀政治經濟學二十多年,在民主政治學說中,從來沒見過這號原理,連當做笑話來說都沒見過。理由何在,因為實施民主的基本目的就是選賢與能,或者反過來說,重點是讓選民有機會淘汰在檯面上的不適任者,因為現任者已經被賦與過執政的機會,想再度執政,應該要接受更嚴格的檢驗;如果在選舉制度中加進「現任優先」的潛規則,讓現任者可以另外有「禮遇通關」的特權,豈不是對選舉制度的根本顛覆?或以為「現任優先」只是黨內初選階段適用,現任總統沒有充足的時間可以準備黨內初選,所以不必多一道檢驗,但這是錯誤的「體貼」。政黨政治的特色就是在大選之前多一道把關,政黨提名的候選人比起無黨籍的候選人多了政黨的背書,可以讓一般選民即使對個別候選人的底細無從透徹瞭解,但是基於對政黨的信任而投票支持;也就是說,政黨對一般選民負有第一線「選賢與能」的道義責任。如果黨內初選採取「現任優先」的做法,一則敷衍選民,再則剝奪黨內真正強棒的參選機會,有失政黨的功能。至於現任總統公務繁忙、無暇分心的說法,當然更不值一駁;現任者在任期中的表現就是擁有的最大競選本錢,何必分心準備初選?把自己獨享的優勢宣傳成不利,進而要求制度性的補償,未免太超過。
第三個迷思無關學理或制度,只存在於蔡賴兩人的從政經歷中:後者曾經是前者任命的行政院長,有個人間的從屬關係。從這層關係衍生出某種「背叛」的惡味。這種「君君臣臣」的政治倫理是標準的封建遺緒。如果小英總統當初任命賴神為閣揆的動機是要「收編」,而賴神接受任命也是甘願接受「豢養」,那麽兩人之間的「不神聖聯盟」(unholy alliance)本身就應該被唾棄,輪不到賴神的「誠信」問題;如果小英任用賴神是為了更有效推動施政,而賴神接受任命也是為了貢獻所長,那麽其後情勢變遷,賴神覺得小英的治國理念尚有可以檢討改進之處,興起取而代之的意念,這既不是爭權奪利的計謀、也不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只是想圖社稷人民的更大福祉,哪有可以譴責之理?
就像尖尾本身也是一樣,這份職務也是由小英總統提名而來,我相信當初是因為本人表達要用監察權、推動司改,獲得小英總統的認可,非關尖尾會不會成為「英粉」、會不會投桃報李。也因此,這一年來對幾個「扁案」進行調查、加以平反,並呼籲特赦阿扁,雖然很可能與小英總統的想法相去甚遠,但並沒有收到總統府任何「關切」,尖尾感佩在心,這不就是一個領袖的高度與氣度!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在民進黨初選爭議上,破除以上三個迷思,選出黨內的最適人選,全黨與廣泛的綠營支持者同一步調,齊心面對中國國民黨的民主逆襲,誰輸誰贏還很難說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