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風語 前不久,在城郊一個小公園的榕樹下,偶然看到樹上掛著一個“敬告:公園擺攤理髮,男女7元。每週一、二上午或下午。聯繫電話136……” 的小看板,當時我有些好奇,並沒在意。 “五一”長假的一天中午,我到小公園散步,不知不覺走到那棵榕樹下,看板依然還在,樹幹上掛著一面鏡子,邊上放著三個高低不同的塑膠凳。樹下停著一輛電動自行車,車後座有個大布箱,兩個車把手上掛著好幾個大大小小的袋子。人呢?走上前才看到有位男子頭枕小黑包躺在公園的長椅上,正在看手機。“你好,你是理髮師傅嗎?”我走近打招呼。“是的是的,”他起身看著我樂呵呵地說。我連忙說:“沒事沒事,打擾你休息了,”“這會兒沒客人,我玩抖音呢哈哈。”聊著聊著,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談興漸濃。
“我姓彭,江西老俵!為了生活,又沒錢租店面,只能這樣到處擺攤掙點生活費,我不是師傅,只是個理髮匠,在城市的夾縫裡求生活,哈哈,”從他的笑聲裡,讓我感受到異鄉人對生活的的苦澀和無奈。他今年40多歲了,從18歲開始理髮生涯。這期間當過司機,開過貨車,也沒賺到什麼錢,還落下了胃病、頸椎病等職業病,現在只能重操舊業,繼續當理髮匠。以前在街頭、小巷、社區門口擺攤,生意挺好的。後來城市管理嚴格了,幾次攤子差點被城管沒收了。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總得生活呀,再說也有老百姓需要他們這樣價廉又方便的理髮攤,他就在幾個城郊公園裡擺攤,與城管玩起了“捉迷藏”。
時間久了,有的城管和公園管理員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了。他說:“我每次收攤,都會把地上的碎頭髮打掃的乾乾淨淨,裝到隨身攜帶的小塑膠袋裡帶走。”他指著電動自行車車把上掛著的小塑膠袋讓我看,他又說他在租房子的社區門口的理髮攤也差點被城管趕走,是社區裡的居民和城管據理力爭,才得以保留下來。 這會兒來了位老人要理髮,他馬上搬張高一點的塑膠凳請老人坐下,麻利地系上圍巾,拿起電動剃髮刀,開始理髮了。老人一頭蓬鬆的長髮,從背後看差點分不出是男是女。老人說社區裡有理髮店,現在漲價了,每次要20元,又理的不好,已經三個多月沒理髮了。彭師傅先後用了三把不同的剃刀。理好後,老人的髮型由原來的“馬桶蓋”變成“三七開”,瞬間年輕了好幾歲,也精神了許多。老人對著鏡子看一下自己的模樣,開心地笑著付了理髮費,愉快地離開了。 我問彭師傅:“你好像理了差不多二十分鐘?”他說:“第一次為老人理髮,對他的頭型愛好不太瞭解,邊理邊琢磨,所以要費點時間。下次再理十分鐘就夠了!”
陸續來了4個顧客,他邊理髮邊利用閒置時間和我聊天。我們著無邊際的閒聊著,從他的理髮營生聊到城市的生活,他感慨到理髮攤從清朝入關北京城就開始出現,而現在卻快幹不下去了,這是社會在發展。可是普通老百姓還是需要的,我發不了財,只是為了生活。再說我這樣也是為人民服務啊…… 此刻,我更願意用“理髮匠”而不是“理髮師”來稱呼彭師傅,是因為他不同于普通的理髮師,他身上有一種工匠的精神。每一次理髮,看起來都不是剃頭那麼簡單,更像是在打磨一件藝術品。他會一直細細地端詳,慢慢地修剪。
如今,為數不多的城市街頭的理髮匠,都是一道充滿滄桑的風景,隨著時代的步伐漸行漸遠。而此種行業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都市里,大街上,林林總總的美容美髮廳、理髮店、髮廊,人們的生活水準和審美觀念,也在與時俱進。 街頭理髮匠,仿佛是棲身於城鄉之間的候鳥,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只是為了簡單的生活,他們四處輾轉遷移,忙碌奔波,伴著日出日落,行走在城市偏僻的街頭,公園。他們也許就是天下所有平凡手藝人的縮影,他們雖然沒有遠大的理想,也沒有大富大貴的貪念;但他們恪守本分,憑手藝吃飯,為社會減輕負擔,從他們身上體現了真正的匠人精神。為他們所居住的城市默默地奉獻,辛勤地工作。 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溫暖和陽光。
‧本站為言論自主平台,相關圖文上載皆設有追蹤機制,網友請謹慎發言,勿涉及人身攻擊!如面臨法律糾紛,本站有權提供發稿人、回應人資料予相關單位。 ◎服務條款 ‧Copyright ©新文媒體有限公司 Sherry ‧ ‧本站最佳顯示IE 5.5 以上版本 解析度 800 X 6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