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食療養生的清暑茶。(圖/馬光中醫診所提供) 〔記者張忠義/高雄報導〕五十歲男性,因長時間在田間工作,就診時身體有中暑現象,頭暈,噁心感,在診間作刮痧處理,以刮痧板塗推拿膏,在肩頸部位做來回適度力量的刮痧5-10分鐘,待岀痧後,飲用適量溫水,休息後中暑現象緩解。
▲東霖馬光中醫診所蘇英碩院長。(圖/馬光中醫診所提供) 中暑是什麼?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人類是恆溫動物,我們是透過體溫調節中樞四大熱傳遞方式(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經由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搭配決定如何進行溫度恆定調節。身體會利用出汗的方式散熱,如果人體無法透過流汗相關機制有效降低體溫,就會出現 「中暑」現象!近年來高溫現象,加上台灣的天氣屬於悶、熱、濕,人體熱量不易散發,汗液不容易蒸發,會感到非常難受無比,更容易造成所謂的「中暑」,也就是熱傷害之一。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中暑等熱急症,當疑似出現中暑等熱急症的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穴位圖_風池。(圖/馬光中醫診所提供) 在中醫的觀點來看,中暑又分為「陰暑」與「陽暑」,兩者的致病機轉與症狀表現有些差異,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長時間在「高溫、通風不良、濕度高」的環境下工作或活動的人,例如工人、農夫等等戶外長時間工作者,即便流了很多汗,也無法排出身體多餘的熱,體溫調節中樞因過度炎熱而失調。是由於動而得之,故名「陽暑」。 陽暑可利用刮痧幫助體內熱氣散出。室外熱中暑後,移動到陰涼處,利用邊緣光滑的刮痧板,或是硬幣塗上凡士林或潤膚乳液,作肩頸處刮痧,盡量刮背部/頸部肌肉豐厚處,不須太用力,有刮出痧即可散熱,散熱後可舒緩中暑症狀。刮痧後需休息15~30分,注意保暖不要受涼,出痧後1小時內不要洗冷水澡,適度補充溫開水,孕婦身體虛弱、過疲勞者不宜刮痧;服用抗凝血藥物、皮膚有傷口或易過敏者也不宜刮痧。
▲穴位圖_內關穴。(圖/馬光中醫診所提供) 在頸後大椎穴以及頭部側邊的太陽穴處擦些清涼油,幫助散熱。大椎穴:低頭頸部後面最高處即是穴位,功效升陽,益氣,退熱,補虛。太陽穴:頭顳部之凹陷處,功效止頭痛,止眩暈。 長時間吹冷氣,例如業務員,室內工作者等等,吃太多冰品、或是在外頭曬得太熱後沒有緩衝一下就進入冷氣房,造成皮膚表面毛細孔、微血管快速收縮。感覺體內有熱氣卻流不出汗,整個人好像在三溫暖裡悶著。是由靜而得之,故名「陰暑」。
▲穴位圖_太陽穴。(圖/馬光中醫診所提供) 陰暑因為受熱機轉與陽暑不同,所以不建議刮痧。胸悶、噁心可以按壓內關穴,頭暈、頭痛可以按壓風池穴。內關穴:手掌橫紋向內數三指服處,功效和胃、寬胸、降逆、止嘔。風池穴:後腦杓斜方肌上緣凹陷處,功效清頭目,利五官七竅。 中醫食療養生-清暑茶,準備食材西洋參2錢、麥門冬3錢、五味子1錢、竹葉1錢、薄荷1錢。料理方式就將以上藥材加入1000c.c.水,大火滾後,以文火續煮15分鐘。 把藥渣濾乾淨後,置於室溫放涼後即可飲用。
▲穴位圖_大椎穴。(圖/馬光中醫診所提供) 食材介紹,西洋蔘:甘、微苦、寒、補氣養陰,清火生津。西洋參的根含12種以上的皂甙,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抑制作用,還有抗缺氧和抗疲勞、增加心肌收縮力、以及止血和抗利尿等作用。麥門冬:甘、微苦,微寒,養陰潤肺、益胃生津。麥冬含多種皂甙,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能力,提高免疫功能,有抗心律失常和擴張外周血管作用。五味子:酸,甘,溫,生津斂汗, 喝法就是裝入保溫杯帶出,天氣熱時以少量多喝為主。飲水量以體重×40ml做計算(例如:60kg×40=2400ml);單次喝水不要超過500ml,每1~2小時補充1次。以上由 東霖馬光中醫診所 蘇英碩院長提供。
‧本站為言論自主平台,相關圖文上載皆設有追蹤機制,網友請謹慎發言,勿涉及人身攻擊!如面臨法律糾紛,本站有權提供發稿人、回應人資料予相關單位。 ◎服務條款 ‧Copyright ©新文媒體有限公司 Sherry ‧ ‧本站最佳顯示IE 5.5 以上版本 解析度 800 X 6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