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心理學家 John Bowlby針對個體之間的關係所提出的依附理論提到,焦慮型依附類型的人對自我價值感較為低落,需要關注、認同,常會擔心自己「被忽略」或「被拋下」。小新和小芳可能由於父母的長期缺席,導致對愛的需求無法獲得滿足,形成此種依附模式,也因著這樣的擔心,出現父母眼中所謂的「偏差行為」,試圖以此獲得大人的關注(愛)。 然而,若父母只看到「偏差行為」的「果」,未花時間了解行為產生的「因」,便容易產生過度管教的情況。沒有父母天生就會教小孩,也因此更顯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第一個接觸的便是家庭,根據心理學的鏡映理論,幼兒約於2歲起,透過主要照顧者的反映感知、照看自己,將所經驗到的外在,映照出自己的形象,進而形成自我概念,「以身作則」便是此概念,依戀關係的品質也在此過程中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