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8年10月24日晚,共軍發動突襲,意圖拿下金門,達成其攻占臺灣的戰略目標。25日凌晨,共軍以船團200餘艘,趁夜暗潮漲時機,秘密航至嚨口、古寧頭一帶海面,進犯金門本島;我海岸守備部隊201師立即進入陣地拒阻敵軍,雖然造成敵軍傷亡慘重,共軍適風強浪高,仍以優勢兵力,主力於古寧頭持續強行登陸。26日,國軍於觀音山、古寧頭一帶展開反擊,士氣大振,戰況激烈;而海空軍亦協力支援。至27日,登陸之共軍敗潰而逃,國軍乘勝追擊殲滅共軍,為自民國38年以來,戡亂戰事中首次勝利。 這場戰事前後歷時雖僅3天,但史稱「古寧頭大捷」的驚天一役,讓共軍從此不敢再輕越雷池,是國軍繼「光復臺灣」之後,成功「保衛臺灣」的第一戰,也為後來「建設臺灣」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是一場改寫中華民國歷史的關鍵戰役,對全球戰略情勢來說,看似小衝突,卻是奠定海峽兩岸分治的基礎。根據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Ronald H. Spector所著美國《軍事史季刊》秋季號刊載〈金門古寧頭戰役救了臺灣〉(The Battle That Saved Taiwan)專文,說明這場戰役不僅震驚國際,更道出共軍誤判情勢,貿然進犯金門,儘管當時國軍駐守金門兵力懸殊,卻能善用古寧頭地勢及建築屏障,全島軍民上下齊心,終確保本島前後方安全,捍衛中華民國民主自由的果實。 物換星移,雖然我們一直以務實的態度經營兩岸關係,但我國所處環境、威脅與危機,卻日漸增長。近年來,中共為爭奪區域強權地位,不斷藉經濟成長累積實力,積極加速軍事現代化步伐,大肆擴張其軍備。且不斷在臺灣周邊區域進行演訓,並宣示未來訓練將採「常態化、體系化、實戰化」,顯見中共窮兵黷武的心態昭然若揭。基此,面對當前中共各式的文攻武嚇,國防工作必須能與時俱進,而探究古寧頭大捷的致勝因素,主要在於三軍發揮聯合作戰精神,使整體戰力得以發揮於極致。因此,國軍必須戮力兵力結構調整、落實募兵制推動、培育優質人力、提升聯戰效能及健全軍備機制、強化全民防衛動員等工作,厚植堅實的國防武力,才能扮演好郭家安全守護者的角色。 當我們在紀念古寧頭戰役70周年同時,務必要深入了解其時代意義與啟示,當年國軍官兵在強敵壓境下,「受命不辭、忠貞勇敢」的武德表現,充分展現「軍人魂」的精神。例如時任14師42團團長的李光前將軍,在戰役最慘烈之際,奉命到金門迎戰,眼見年輕的官兵不敢向前作戰,身先士卒,向前衝鋒陷陣,雖然不幸壯烈犧牲,但卻激勵帶動了國軍士氣,寫下可歌可泣的青史典範。 美國在華府韓戰紀念碑上鏤刻的「沒有免費的自由」一語(freedom is not free),提醒國人同胞,戰爭勝利靠的不是奇蹟,而是先輩的奉獻和犧牲,才保障了社會的民主自由與和平。展望未來,我們必須以戒慎的態度,強化自我防衛力量,凝聚軍民休戚與共的憂患意識,方能建構「固若磐石」的國防戰力,為永續和平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