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幫消費者省錢 不如幫消費者賺錢
與其降價不如創造產品的附加價值

甚至將一定利潤回饋,鼓勵消費。

台灣的大型量販店喜歡祭出「我最便宜」的訴求,早期燦坤3C以「台灣第一便宜」為訴求,後來家樂福和B&Q特力屋都曾仿效,相繼推出「買貴了無條件退錢」的促銷策略,屈臣氏更是擺出「我敢保證最低價」的姿態,可見價格戰總是廠商酷愛的促銷點子。

統一超商7-Eleven也嗜用此招,除關東煮、麵包、飯糰、三明治、涼麵....等鮮食輪番特價外,新口味則以「試吃價」招徠顧客,每一檔促銷都有電視廣告助陣,全力搶攻外食市場,令降價品項的銷售額大幅成長。其地便利超商群起學樣,絕不會在降價行動中缺席,例如統一將「國民便當」大幅降價成40元後,全家馬上跟進,以39元的『超值便當』競爭,隨即引發萊爾富以38元出售『中華便當』,不讓便利店的霸主與二哥專美於前。

如今,便利店常見的價格策略是:萊爾富採輪番更換產品「均一價」的作法;全家則以「第二件6折」來實行差別訂價;至於統一,持「開運發票」購買特定商品,可享「7.11折」的優待回應。一波波降價行動所造成的影響,可能不只是同業間的排擠,更讓外食族從路邊攤、夜市、麵包店轉移到便利商店消費。

這種競爭潛伏著幾個「遠憂」值得省思:1.破壞行情,易遭業界反彈。價格戰開啟後,豈易休止;2.商品可能呈現頹勢。如果商品一向賣得好,豈需降價促銷?3.回漲不易。一旦降價期間過後,仍能留住所開發的新客源嗎?事實上。對產品輪番降價堪稱是箇中老手的麥當勞,便備嚐其中甘苦。

麥當勞曾將20元的「蛋捲冰淇淋(霜淇淋)」降至10元短暫促銷,玩了幾回後,現在一支10元幾乎已成常態,不知「一支10元的霜淇淋如今還能帶動多少其他商品的銷售?連帶的,速食業的特餐價也愈降愈低,配套的花樣幾乎玩遍了例如麥當勞「紅黃配對只要88元」促銷組合餐,相信對舊價格的同類特餐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競「蝕」效應。

諸如此類的價格策略,真是業者想走的「不歸路」嗎?消費者固然存具期待「降價」之心,然而業者為考量獲利,所必須做的就是「守價」。合於邏輯的產品策略管理應該是,價格守不住了,先試著增加商品的附加價值(如贈品);贈品守不住了,再試著「加量不加價唯有所有防線均告失敗,才降價畢竟價格調低後,商家即須承擔「價格品質」回不了的風險,若仍想藉高價位達到譁眾取寵之效,只好寄望推出新商品。

或許廠商們可換種層面思考:以「最便宜」為訴求,也不過是讓消費者節流(省錢),比不上為消費者開源(賺錢)的誘惑。試想,倘若有便利超商視顧客為「小額投資人」,讓其在連鎖體系內的所有消費,定期變成一定比率的利潤分派(台大員生消費合作社),即採類此方式回饋學生買者,而消費者會因關注事業的「精神投入」,一併帶動對產品的「金錢投入」。此方式或已涉及直銷領域,其中玄機千變萬化,不過,當降價策略「山窮水盡」時,這可能是商家們在生意上「柳暗花明」的另類選擇。(作者為育達商業技術學院行銷流通系講師)(91、3、1工商時報經營知識版)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