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地主自行整合 為何變成鬥嘴大會? 向建商看齊 不貪圖暴利 也要學習隱忍!
|
|
|
語速:1.0
|
(使用LINE瀏覽器若無法啟動語音,請改用Chrome瀏覽器播放) |
|
在台灣的都市更新推動中,最難解、最易變質的,往往不是政府法令,也不是開發技術,而是「地主自辦整合」的內部人際關係。許多自認有心有力的地主,試圖在沒有建商主導的情況下,自行整合都更案,初衷良好,卻常演變成「鬥嘴大會」、「筆戰修羅場」,甚至鄰里反目、鬧上法院,令人不勝唏噓。 問題的根源,在於「整合」與「交心」完全是兩回事。自辦整合的地主往往錯將談合作當成交朋友,動輒訴諸情感,卻缺乏理性溝通與專業程序。一旦理念不合或個性不契,就容易爭執不休,鄰居變仇家,反而讓原本可以攜手共進的團隊瓦解。建商之所以避免捲入這類情緒戰,選擇「鴨子划水、各個擊破」的戰術,正是因為人多嘴雜,公開透明若沒有制度化與權責界定,只會變成口水戰的導火線。 都市更新的本質,其實是一場利益的重新分配,說到底是數字遊戲,不是感情遊戲。許多地主習慣將人情帶入談判,甚至動輒以「義氣」或「公平」自居,結果卻是在群組裡筆戰四起、互相攻訐。這就像那句俗諺:「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當人數愈多,私心與對立的機會也隨之增加,最後什麼事都辦不成,徒留怨氣滿天。 很多地主起初滿懷熱情,以為自己能擔起整合重任,結果卻發現這條路比想像中還孤單、還辛苦。地主本該是整合中的「老闆」,結果卻變成扮演「跑腿的」、「調解的」、「公關的」,甚至「出錢又出力的傻子」。這種角色錯置,往往是因為急於求成、怕請顧問花錢,反而喪失了整體利益與主導優勢。都市更新若沒有策略與節奏,只憑熱血與義氣,最後就可能成為內耗泥淖。 真正的都更整合,講求的是「最大公約數」,不是「求全認同」。每位地主都有其立場與價值追求,真正成功的整合,是尋求方案能兼顧公平與效率,而非要求所有人變朋友或兄弟。當大家能接受數據與專業作為決策基礎,不再糾結於「誰說了算」或「誰占了便宜」,整合才有可能達成。 如果說建商講究利益,那地主也應向建商學習——不是學他們賺錢的手段,而是學他們處理人性的冷靜與制度化。地主不應貪圖暴利,也不該害怕設定規則與機制,因為只有在制衡與分工之下,整合工作才不會陷入情緒的泥沼。正所謂「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都市更新最終拚的不是情緒輸贏,而是誰能創造出最合理、最有效、最有價值的重建結果。 因此,地主自辦都更的成功關鍵,不在於熱情、不在於道義,而在於策略、制度與專業。懂得分工,願意授權,善用第三方顧問,才可能讓這場艱鉅的協調工程走得穩、走得遠、走得成。 地主們千萬要留意,財富是對認知的補償,不是對勤奮的獎賞,千萬不要一頭熱,到頭來做白工。 那怎麼做呢? 回歸到最原始的利益關係,都更就是投資,投資金押進來了嗎?出錢者享有話語權,雖然簡單粗暴,但您覺得有道理嗎? 地主的努力,付出了勞力成本、時間成本,或許大家有看到,但你贏來的,只是感謝二字,還是更有保障的機會? 簡單的SOP,步驟錯了,再多努力,恐怕難以挽回。 管理眾人的事,就是政治,政治的核心,就是妥協,還是讓專業的來吧!  歡迎加入站長的LINE,共同點亮一根蠟燭: 歡迎加入「都更之家」共學! 站長的都更良心書:如何創造都更多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94487?srsltid=AfmBOooGxI-BX3b3qwHck9uoT7xnD4QuooGF9fu-U5pqoNO-S6bfdw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