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禾後的稻田展現多元運用,臺北客家農場𤌍蕃薯與燒陶
新聞來源:https://www.gov.taipei/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指導,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經營的「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戶外農場,將利用今年二期稻作收成後的稻田,在12月19、26日(日)舉辦親子𤌍(音kogˋ)蕃薯/炕蕃薯(華語:炕窯)活動。
   
        臺北市客委會主委暨客基會執行長徐世勲表示:「收冬後在農田裡『𤌍蕃薯/炕蕃薯』是兒時歡樂的記憶。農家利用休耕田地、就地取材的樹枝,用簡單的方式烹調食物,不僅反映栽培時令,也是善用資源、與大自然共生,是非常傳統、具代表性的農村記憶體現。今年客家農場特別調整了種植的時序,產生這個體驗時機點,過程不僅好玩,也期待讓都市的孩子從實作過程中,拉近自然與生活的距離,進而更愛惜大自然,這也是客家的惜地精神。」
   
        割禾後的稻田,只剩下殘留的稻稈,土面下的稻根則緊抓著土塊,農場將教導民眾用圓鍬將土塊挖起後曬乾,成為堆疊窯體的材料。公園內修剪下來的樹枝,則成為升火的燃料。為了「𤌍蕃薯/炕蕃薯」,大家要不分你我,分頭在農場環境裡收集泥土、姑婆芋及樹枝等材料,合作堆疊窯體、包覆食材。原本彼此不認識的20個家庭,因農事合作,就像傳統農家的大家庭。
   
       高溫的土塊悶熟食物,是「𤌍蕃薯/炕蕃薯/炕窯」的烹調方式。陶藝的「樂燒」,也是利用乾草等有機物質,悶燙出隨機而成的特殊肌理紋路。客家農場的陶藝課程特別安排在炕窯的現場作樂燒實驗,包含目前已有的上百塊,準備搭建成自然建築的「泥磚」,讓客家農場這個場域存在更多關於「土」的可能性。
   
     「𤌍蕃薯/炕窯」出產的食物,增添了一股特殊的風味,相較於現代廚房的便利,那也是「等待」的慢食味道,在步調緊湊的都市生活中,民眾透過農村生活體驗來認識順應天時、就地取材、物盡其用、回歸塵土的道理,臺北市客家農場不僅在推動教育課程與主題活動,也在營造重新思考生活的空間氛圍,從自然中學習,也在人文裡傳承。
   
       明年初,農場又將展開稻作的時序工作,歡迎有興趣的市民朋友,持續關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及Facebook搜尋「臺北客家農場」瞭解最新訊息。
 

 

客家農場炕窯與燒陶行程表
20210707-053
20210707-067
IMG_2965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