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孟子《離婁下》談廉政倫理
談到廉政,不得不探討亞聖-孟子的思維及遠大的謀略,尤其身處在戰亂時期的戰國時代,直言敢諫又剛正不阿的孟子,對於政事等各方面都有精闢獨到之見解,闡釋之理論仍是言之有物,非常值得治理者好好的深思。
在孟子的《離婁篇 下》-小恩小惠,不知為政的篇章當中,即有如此經典的一段分析:『子產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於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這一段的意思大概是在說子產擔任鄭國宰相時,他曾以自己乘坐的舟車在冬天載百姓度過溱水跟洧水,以避免百姓涉水受苦受凍,然而孟子卻批評子產只知道施些小惠,卻不把握大政方針。依照古例,十一月應完成造橋、十二月應完成通車馬的大橋,如此人民才不會有徒步涉河的痛苦。
孟子認為,要渡河的人是如此多,一輛舟車又怎麼能把每個人都載過去呢?處理政事的人若只想施些小惠去討好每個人,即使用盡他一輩子人生也是不夠用的。
如同孟子所言,身為治理者,若真的有心想要解決人民甚至國家的困境,就應該要從大政策去著手改進,才能完整造福到全體人民及國家安全福祉,這也是廉政倫理的展現:一切只為公、不為私、只追求國家人民利益、公心一片、'不浪費人民納稅錢的一分一毫、並且妥善運用有效分配資源,才能創造整體國家社會幸福且美好又安全的未來。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