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席捲全球三年,台灣所有醫療院所都曾面臨群聚感染恐懼,讓許多民眾減少出入醫院領 率,即便身體發生異常,也不願意檢查原因,不自覺讓疾病逐漸惡化;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 理事長,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教授表示,根據 2016 至 2019 年癌症登記資料顯 示,近四年大腸直腸癌確診人數都呈現上升趨勢,但由 2016 至 2020 年健保署門診資料、住院資料結 合重大傷病檔分析²,疫情肆虐的 2020 年數字卻呈現下滑,推斷與篩檢人數減少有關,預計疫情趨緩 與政策放寬後,大腸直腸癌新確診人數可能在2023年出現彈跳式大幅度成長。
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黃聖捷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治療方式不斷進步,不論治療 率與存活期都持續顯著提升,病患如果能及早發現,前三期治癒率平均能達7成左右,即便第四期腫 瘤轉移,仍然有機會藉著化療配合標靶藥物,在多專科合作下切除腫瘤;黃聖捷醫師強調,當身體出 現疑似症狀時,應立刻安排檢查,縱使罹癌,勇敢面對都能有良好的治療成果。
" 黃聖捷醫師分享診間一名 60 歲李姓個案,突然發現自己排變習慣改變,時常感覺裡急後重 上完廁所不久就又想要蹲馬桶,某次看到糞便上有血絲,立即就醫檢查確診為大腸直腸癌第四期,腫 瘤轉移可以說像滿天星,剛開始化療配合標靶藥物治療時,病情沒有惡化,但也沒有好轉,與病人溝 通後決定將可用化療與標靶藥物全部用上,腫瘤竟然有縮小跡象,經評估能以手術移除,術後癌細胞 已在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下獲得穩定控制,個案四年多來也沒有復發跡象。
新冠疫情持續降溫,民眾對於前往醫院的恐懼也隨之褪去,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提醒, 疫情期間如果曾經有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小、 重量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八大症狀,千萬不要猶豫立刻前往醫院檢查,即便確診晚期大腸直 腸癌,能以手術治療都能有很高的治癒率;哪怕無法手術,在化療與多線標靶藥物接力治療下,整體 存活期中位數可達約 3 年(35.97 個月),相較未使用標靶藥物高出 7.5 倍,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以 讓病情在當下獲得控制,擁有最好的治療成果,讓人生重拾未來希望。
2020 年大腸直腸癌新確診人數不漲反降 專家推測 2023 年恐怕強力反彈上升
楊純豪理事長表示,根據 2013-2019 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2014 年台灣大腸直腸癌新確診個案 數為 16,057 人,至 2019 年已成長至 17,302 人,除了受國人飲食精緻化與生活型態轉變影響,也與 民眾健康意識抬頭進而提升篩檢數有關。然而近三年疫情影響民眾就醫意願,大腸直腸癌確診人數明 顯減少許多。但隨著疫情趨緩、各醫療院所防疫措施完善,楊純豪理事長推斷,民眾篩檢意願勢必回 升,能預期新確診人數將強力反彈上漲。
楊純豪理事長強調,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 50 至 74 歲民眾,每二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其 用意在於希望在症狀不明顯時,及早發現大腸直腸癌病患,第一期病患在手術治療下,治癒率能夠有 95%以上,如果發現身體異狀,例如有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 便秘、大便變細小、重量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八大常見症狀,大腸直腸癌可能已突破第一期, 嚴重者甚至恐為第四期。
一線標靶藥物治療成效一樣好 選用抗血管生長因子標靶藥物有健保給付可減輕治療負擔
第四期大腸直腸癌,在標靶藥物接力治療下,能有效拉長病患存活期;黃聖捷醫師說明,隨著標 靶藥物發展,當醫師面對大琦直瑞癌第四期病患時,首先考慮是否以開刀為首要目標,如果患者病況 不允許,標靶藥物接力治療就顯得非常重要。
黃聖捷醫師依數據資料予指出,大腸直邊癌第四期病患沒有使用任何標靶藥物,平均存活期僅有 4.77 個月,曾使用一個標靶藥物,可拉長至 17.23 個月,若能使用兩個標靶藥物,可以再增加至 26.87 個月,如果使用至三個標靶藥物,能夠大幅提高至 35.97 個月,相較於沒有使用標靶藥物的病患,整 體存活期提高約 7.5 倍 ·
黃聖捷醫師解釋,化療與標靶藥物的功效在於抑制腫瘤向外擴張,最好是能夠讓腫瘤縮小,而在 血液奥林巴游離的癌細胞,也能靠著化療與標靶藥物清除,如果病患對標靶藥物反應良好,能夠一線 接著一線接力治療,存活期便能在藥物協助下有效拉長。
黃聖捷醫師表示,許多大腸直汤癌第四期病患,在選擇標靶藥物時,會不斷探討不同藥物對於腫 瘤的效力。根據數據資料分析,第四期大腸直腸癌左側腫瘤與右側腫瘤的治療成效,在第一線使用 抗血管生長因子標靶藥物或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時,兩類標靶藥物沒有顯著差異,因此患者於治 療時如有費用考量,可選擇健保給付藥物以減輕治療負擔。
大肠直肠癌肝轉移比例占 67% 肝切除合併局部消融治療可提升約3倍整體存活期
不同於其他癌症,肝轉移發生在大腸直腸癌時仍有機會靠手術移除腫瘤。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 大腸直腸外科林宏鑫醫師指出,根據臺北榮民總醫院研究資料,在收案 1583 例大腸直腸癌患者中, 肝轉移有 1068 例约占 67%,轉移則占38%,顯示大多數大邊直接癌患者癌細胞容易轉移至肝臟, 如果化療搭配標靶藥物治療狀況良好,成功控制並縮小腫瘤,患者便可以藉由手術去除。
林宏鑫醫師說明,從數據資料分析能發現,基因未發生突變之大邊直肠癌第四期肝轉移病患, 在沒有手術介入下,平均存活期僅有 17.10 個月,如果藉由手術切除轉移至肝臟的腫瘤,平均存活期 大幅提升至 45.53 個月,就算僅用消融方式去除癌細胞,平均存活期也能有 38.13 個月,假使能以手 術同時合併消融治療,平均存活期甚至可拉長至 49.93 個月,顯示多方介入能有效加強治療效果,在 具有基因突變之大腸直腸癌第四期肝轉移病急也有類似的情況。
規律接受二年一次糞便潛血篩檢 及早診斷掌握黃金治療期
國健署提供 50 至 74 歲民眾,每二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林宏鑫醫師提醒,符合篩檢資格之民眾 應規律篩檢,高風險族群如具有家族病史、曾經發現大腸息肉、曾經潰瘍型大腸發炎,最好能提前規 律接受大腸鏡檢查:如果不幸確診,勇敢面對才是正確態度,在第一期至第三期的治癒率上都有不錯 的成績,即使是第四期腫瘤轉移到肝臟,仍有機會靠著化療配合標靶藥物,讓病患能夠接受腫瘤切除 手術,就算只靠化療搭配標靶藥物接力治療也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並且大幅延長存活期,反觀消極 逃避則完全無助於改善病情。
腸癌治療馬拉松接力治療不惶惑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