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昨(六)日召開「冬病夏治,三伏貼可改善體質」記者會,理事長詹永兆表示,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陽氣最旺之際,使用溫熱藥貼於背部,能夠產生防護作用,進而改善病患過敏體質,這就是三伏貼,另一說法稱為天灸。此外,三伏貼沒有健保給付,自費五百元上下,大型醫院加掛號費,上千元者可能加昂貴通竅藥材。
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醫師陳俊良指出,三伏天就是初伏、中伏、末伏,時間落在七月十一日、七月二十一日、八月十日,治療時一個禮拜貼一次,連續貼三個禮拜,還可以酌加幾次以便加強作用。台北榮總傳統醫學部主任龔彥穎指出,透過刺激背部穴位,可以達到平衡免疫系統的作用。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王明仁表示,貼敷時背部皮膚可能出現燒灼、搔癢感,貼藥處會有灼熱、紅潤等現象,貼敷時間成人約半小時至四小時,孩童約半小時至二小時。過敏氣喘好發於冬季,三伏貼是利用一年最熱氣候,此時人體陽氣旺盛之際予以扶助正氣,「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有助預防冬季舊病復發,甚至減緩病症及發作次數,這就是所謂「冬病夏治」。
相傳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南北朝醫者將中藥材研磨後塗抹身體,經皮治療膚疹、頭痛等疾病,有些再加艾灸加強溫熱。清代張璐《張氏醫通》紀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可以防止哮喘病復發」,這是首次提到三伏貼用於預防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三伏貼在台灣、中國大陸、美國、加拿大及歐洲各國等皆有使用,主要使用甘遂、細辛、白芥子、延胡索及生薑等藥材,常敷貼的穴位包括大椎、定喘、風門、肺俞、脾俞、腎俞等。陳俊良強調,使用上仍有禁忌,包括孕婦、年紀小幼童、皮膚過敏、藥物過敏等族群不宜使用,倘若感冒、發燒及喉嚨發炎也不宜。【台灣新生報】
圖說:理事長詹永兆現場示範,使用藥餅敷貼背部穴位。(記者李叔霖攝)
古法夏日三伏溫熱用藥 冬病夏治有助改善體質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