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強/台北報導】國家人權博物館前於2020年出版政治受難者陳欽生的英語回憶錄《Facing The Calamity》,陳欽生前輩親自以母語—英語撰寫受難經歷與出獄後的人生際遇,並記錄投身人權工作的見聞與心路歷程,是臺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代表性著作。今(2023)年該書發行再版,特別收錄近年陳欽生前輩所參與的臺灣人權事件,並以第一人稱記錄其擔任國家人權博物館英語導覽的見聞。
今(2)日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舉辦再版發表會,監察委員范巽綠、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國史館館長陳儀深、政治受難者洪武雄前輩、國際特赦組織臺灣分會理事長林綉娟、玉山社總編輯魏淑貞、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彭仁郁、作者陳欽生前輩等貴賓與會。發表會亦特別邀請政治受難者張則周前輩、新臺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王美琇與談。
監察委員范巽綠近期訪查「原臺灣省生產教育實驗所」有感而發表示,重建威權統治時期的建築空間並傳承政治受難者的苦難記憶,對於臺灣社會非常重要。范委員提及,近年來陳欽生前輩在人權館景美園區為國際貴賓導覽,已經成為臺灣推廣人權的重要角色。見證本書在再版中增補與年輕世代和外賓的對話,范委員期待更多政治受難者投入回憶錄的撰寫,將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到民主化的歷史記憶不斷傳承下去。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致詞表示,陳欽生前輩不僅遭遇白色恐怖的苦難,獄後也經歷非常辛苦的人生,但仍然克服苦難而迎向社會大眾,讓自身的生命經歷轉化為人權與轉型正義的養分,提醒臺灣社會不致重蹈威權統治的覆轍。洪館長期望《Facing The Calamity》除作為白色恐怖歷史的見證外,也期許作為國際讀者深入認識臺灣、守護臺灣人權的重要文本。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致詞時特別分享,藉由檔案及口述歷史推斷,致使陳欽生前輩遭受牽連的「臺南美新處爆炸案」,實則是當局壓制臺獨運動所製造的案件。陳儀深館長欽佩陳欽生前輩轉化不幸遭遇,並致力人權教育是臺灣社會之幸,而《Facing The Calamity》本次再版不僅收錄陳欽生前輩為美國前眾議院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導覽的心得,也收錄與南非前總統戴克拉克的交流,提供許多推動轉型正義的想法。
本次發表會座談中,《Facing The Calamity》作者陳欽生前輩特別向日前逝世的蔡焜霖前輩致意,陳欽生前輩回憶在其引導下,共同投身人權教育的志業。陳前輩肯認臺灣擁有民主與自由的環境,讓年輕世代自由地找到自己的方向、被國際社會所重視,共同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與自由。
擔任與談的政治受難者張則周前輩認為,縱使生命中遭遇這麼多苦難,陳欽生前輩依然全心全意投入人權教育,且保持非常正面的心態,令他非常感動;王美琇董事長則認為陳欽生前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歷史記憶的傳遞者,期盼年輕世代遭遇挫折時,可以從受難者前輩們身上汲取再次奮起的力量,建立認識臺灣歷史的主體性。
《Facing The Calamity》全本以英語撰寫,是受難者陳欽生前輩對受難經歷與獄後人生的第一手記述,包含其投身人權工作的見聞與心路歷程。陳欽生前輩長年帶著遊客參觀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走訪當年審判的法庭、囚禁的押房、勞動的外役場所等,也以流利的英語提供外籍貴賓導覽。由於參觀者的回饋與身為白色恐怖歷史見證者的使命感,陳欽生前輩於本次再版收錄近年於人權館景美園區擔任英語導覽的見證,例如2022年時任美國眾議院長南西‧裴洛西來臺造訪景美園區深入瞭解臺灣白色恐怖歷史,即由陳前輩擔任導覽。
臺灣經歷了漫長的白色恐怖時期,國家暴力對思想的審查與箝制,讓許多受難者獲釋後仍然噤聲。隨著自由民主時代的來臨,許多受難者嘗試公開述說自身的人生遭遇,讓臺灣社會得以從眾多個人的生命經歷,描繪出威權統治時期歷史的巨大顯影。
國家人權博物館新聞稿20231202 面對困難 紀實人權 《Facing The Calamity》陳欽生英語回憶錄再版發表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