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報導:台灣中心成為難民的避風港
最近,德國國家電視台(DW 德國之聲)派出記者走訪位於敘利亞與土耳其邊境的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深入報導這座在天災與戰火中屹立不搖的難民中心。台灣中心由建築學者裘振宇領導,透過數千筆來自台灣的小額捐款和外交部的支持,歷經7年建成了一個提供多元服務的難民中心。

以台灣為名的國際人道專案,相當受到歐洲主流輿論的重視,德國之聲不僅詳細探討了台灣中心的成立背景,更特別強調其在解決難民問題上的永續方案。台灣中心不只是以人為本,其建築設計還著重在創造宜居條件,同時具備抗震和抵禦炸彈攻擊的結構,突顯了對人道事業的堅持: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有長期經營的決心,而非捐捐款,撒撒錢,預算花完了就走人。

中心提供兒童教育、婦女工作坊等長期專案,同時與海內外企業合作,致力實現「世界上第一座碳中和難民中心」的目標。裘振宇特別說明培育難民的一技之長並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性,這往往才是解決難民問題的長久之道。

德國國家電視台的報導中,記者捕捉到裘振宇與當地市長及居民的溫馨互動,見證了中心在地震後成為臨時避難所的情景,也明確說明了中心當時在災難中提供緊急救助及安置的重大作用。裘振宇更與雷伊漢勒市簽下了終生志工合約,將持續推動生命之平等的使命,作為一輩子的志業。
台灣中心屢獲國際肯定,包括英國20世紀協會「每月最佳建築」、ASF協會「無國界建築」首獎、英國世界建築節全球公民與社區類別建築首獎等獎項。於德國之聲採訪中,裘振宇不忘特別感謝台灣社會大眾與外交部的支持,也呼籲更多人關注並共同推動台灣中心的人道事業。


(影像新聞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si=iFGm6-QjFdD0t02T&v=yfolewWb-7U&feature=youtu.be)

(圖說:德國之聲記者親訪土敘邊境,專訪台灣中心創辦人裘振宇。 畫面擷取自德國之聲報導。)

(圖說:德國之聲記者採訪台灣中心執行長裘振宇及雷伊漢勒市市長哈吉歐魯,討論當地的難民議題)

(圖說:中心兒童教育課程,對於難民兒童來說妥善的教育是翻轉階級的唯一途徑。)

(圖說:以低利用率布料重新投入新產品研發,致力減少碳排放量與對環境的傷害)

(圖說:中心的婦女編織工作坊,已成功上架多項熱銷商品,提供難民婦女就業機會)

(圖說:由敘利亞婦女發揮設計巧思,編織而成的大馬士革玫瑰提包。)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