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又稱白虎病 多半是痰濕與濕熱
【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過年時總是大魚大肉,其中,痛風就是年後門診常常遇到的疾病之一。執業中醫師莊可鈞表示,傳統中醫認為,痛風又稱白虎病,必須區別痰濕或濕熱,痛風歸於「痺症」範疇,古籍《外台秘要》提到痛風的存在,針對其臨床症狀表現加以描述,比如其疾盡靜而夜發,發則徹髓,痛如虎之嚙,貼切描述夜間發作疼痛感,因此痛風又被稱為「白虎病」。

莊醫師指出,痛風成因,主要和體內濕氣過多、痹阻經脈,造成人體氣血循環不暢有關,並且多半出現在痰濕與濕熱等族群身上。倘若屬於痰濕者,飲食多喜食生冷、水果與甜食,平常鮮少運動與流汗,體型較為豐腴沉重,常感身體疲憊,容易胸悶脹氣,排便經常有排不乾淨的感覺,面部與下肢也容易水腫。

倘若屬於濕熱者,飲食多喜辛辣重口味與飲酒,經常感到身體燥熱,面部或身體毛囊常發炎生長痤瘡或搔癢,除了口氣重以外,大小便的味道也特別腥臭。

莊可鈞醫師指出,其實痛風和體內尿酸濃度過高有關,一般細胞代謝就會產生尿酸,然而,若是產生過多或是腎臟排泄減少,則會造成尿酸太高,持續堆積形成尿酸鹽結晶,最後沉澱在內臟、血管以及關節軟骨處,導致發炎並產生紅腫熱痛等不適症狀,症狀可能持續數天到數星期。【台灣新生報】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