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客家圖影中心帶民眾品嚐 「台灣傳統糕點中的客家味道」
為提前迎接中秋佳節,臺北市客家圖書影音中心昨(28日)舉辦「台灣傳統糕點中的客家味道」講座,邀請《我的幸福糕餅鋪:台味點心50選》作者張尊禎,帶領參與民眾品嚐百年客家風味,用心體會客家人以真材實料所製作出的傳統餅藝。

臺北市客家圖書影音中心表示,臺灣人吃糕餅的食俗由來已久,與生活密不可分,而客家傳統糕點在客家文化中更佔有一席之地,因此特別邀請甫於今年榮獲第39屆金鼎獎圖書編輯獎的資深出版編輯人與文字工作者張尊禎擔任主講人,透過主講人深入淺出的介紹,讓民眾對客家美食文化有更深一層了解。

主講人張尊禎因工作關係,幾乎跑遍台灣大小餅店,參與各式各樣的民俗祭典,吃到各色美味糕餅。對她而言,台灣的糕餅每每能帶給她發現新大陸的驚喜;不管是層次分明的餅皮,撲鼻而來的芬芳香氣,令人滿足的扎實餡料,還是印在點心上的美麗圖騰,彷彿每嚐一口,都讓她感受到飽滿的幸福滋味,彷彿回到百年前的時空。

為了更了解台灣傳統點心,與更多人分享她的幸福感受,張尊禎2004年辭去工作,至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進修,並以「台灣老餅舖與傳統餅食」為題取得碩士學位,爾後仍持續挖掘台灣糕餅文化與多元風貌。此次,應臺北市客家圖書影音中心之邀,特就「台灣傳統糕點中的客家味道」為題,分享其走遍台灣各地,對客家點心的觀察心得。

提到客家味的點心,張尊禎分別向民眾介紹「月華餅」、「手工肉餅」、「米齊粑」、「擂茶餅」……等客家糕餅。其中,儉樸的客家人將番薯餅稱為「月華餅」,是應景的中秋月餅;而以豬肉加上冬瓜、芝麻以及油蔥酥等食材,製成香酥可口的純手工肉餅,最具有「鹹、香、肥」的客家飲食特色;近代,更有業者以客家食品中的「米齊粑」(即閩南人所稱的米麻糬)加入餅中,成為另一種客家糕餅的代表;也有以擂茶的原料,如綠茶與芝麻、花生、松子仁、葵花子仁等豐富的五穀雜糧材料製成擂茶餅,不僅口感扎實,更增添養生保健功能,為客家人招待貴賓的一種新茶點。

同時,張尊禎也在講座中分享品味糕餅的兩大門道,「一門道:賞外觀、嚐餅皮、品內餡」、「二門道:吃餅配茶的哲學」,讓參與民眾除了豐盛的客家美食知識饗宴外,進而實際體驗、品嚐客家糕餅獨有的神奇滋味與飲食美學,滿足味蕾與視覺的雙重享受。


主講人介紹:
張尊禎
民國59年生,水瓶座。
輔仁大學中文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畢業。
喜歡旅行、登山,最高記錄曾在喜瑪拉雅山海拔5100公尺處歷險20餘天。
為資深出版編輯人與文字工作者,2015年榮獲第39屆金鼎獎圖書編輯獎,編著過上百本旅遊、生活類叢書,文章及攝影作品散見各大報章雜誌。希望在本土文化和傳統藝術的田野工作中,持續以筆與鏡頭,記錄台灣美好的點點滴滴。
除《我的幸福糕餅鋪》外,另著有《百年糕餅風華再現》、《台灣老字號》等書。

臺北市客家圖書影音中心介紹:
臺北市客家圖書影音中心是全臺第一座客家主題式影音圖書館,以客家圖書、影音資料之收藏、研究、展覽及推廣為主軸,自九十八年開幕後,已收藏近萬本的客家圖書,與2400餘件客家音樂影音資料。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95巷1號
電話:02-23973733 傳真:02-23973755
Facebook搜尋:臺北市客家圖書影音中心
官網:https://sites.google.com/site/taipeihlvc/
開放時間:週二~週五10 :00-21:00,週六、日10 :00-17:0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