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博館鐵道部園區「臺灣林業鐵道」與「銘刻時間」開展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今(28)日於鐵道部園區舉辦「臺灣林業鐵道—駛入百年森光」 及「異論現代—銘刻時間」兩檔特展開幕典禮,探究臺灣現代發展過程中,曾經綿延在高山 上、累計達數百公里的林業鐵道,以及臺灣社會「時間」觀念的形成與影響,期待與觀眾一 起體察臺灣深厚的文化底蘊,重溫歷史時光。展覽自即日起至2023 年 10月15日於臺博館鐵 道部廳舍1樓及2樓特展區展出。
臺博館表示,「臺灣林業鐵道特展」將會解答阿里山巨大的檜木,是如何用火車運下山的。臺 灣從二十世紀初開始以現代化的方法,有計畫地砍伐高山林木及興建運材鐵道,全臺各地的 高山運材鐵道累計長達數百公里,這個曾經輝煌發展的產業,是臺灣現代化進程中相當重要 的一部分。其中,阿里山鐵路於 1912 年底通車,是臺灣最早興建、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林 業鐵道,已由文化部於 2019 年登錄為臺灣第1處「重要文化景觀」。而風光一時的林業與林 鐵,在 1990 年代禁伐之後陸續落幕。
本特展將展出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林田山等六條林業鐵道系統,說明臺灣林業的發展 背景、特殊的路線設計和運材技術,已然消逝的山中林場聚落生活樣貌,以及未來生態與文 化保育之路如何前進等議題,期與觀眾一同深入山林,共同珍視林鐵百年時光所蘊含的價值 及意義。
異論現代:銘刻時間特展」延續 2020 年鐵道部園區開館特展「異論現代:1935 年臺灣博覽 」策展思維,以「時間」為主題,1930 年代為背景,探討現代時間制度引入臺灣後所帶來 的生活規律與城市運作。今日我們已熟悉從手錶、手機得知時間,但人們是如何接受現在 勺時間觀念與制度?生活在各種時間刻劃的日常,時間是枷鎖抑或自由?此展邀請觀眾探索 1930 年代人們在勞動、學習、消費、休閒育樂的生活日常,反思今日對於進步的理解與生命 意義的追求。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以「臺灣現代性」為展示核心,聚焦於多元文化面貌,呈現臺灣現代化過 程中對社會的影響,並與民眾生活記憶連結,詮釋臺灣自然生態、環境及人文歷史發展的當 代議題,期成為提供觀眾反思歷史與多元文化的場域,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 臺灣林業鐵道特展」及「異論現代:銘刻時間特展」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時間:即日起至 2023 年 10 月 15 日,週二到週日每日9:30-17:00(每週一休館)
漫遊鐵道部、盡覽雙特展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