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自己的價值
人,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往往想從別人那裡找到,卻又常常尋找不到,因而失望,憤怒,受傷。
善用計謀的人,即使對於一件很簡單的事,也會預先設想出幾種可能的結果,做好最壞的打算,此為老謀深算。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都具有不確定性,這就由不得你不去花費心機。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事實上,人生如意之事,到後來七折八扣的,也是常有的事,如果能夠得到其中七成八成的滿意度,就算是幸運的了。
君不見,不管是自己信心十足,或別人事前拍胸脯打包票,到頭來卻落得一場空的事情,不知有多少?所以說,凡事事前想得太美、想得太順、想得太理所當然乃是大忌。
人生的種種勝敗、興衰和得失往往只在一瞬之間,稍有大意,事後恐怕就只有乾瞪眼的份了。
封建帝制時期的王位繼承,雖然講的是嫡長子繼承制,但現實中的變數卻相當多。例如,皇帝沒有親生兒子,或者嫡長子不夠賢能、強悍,如果再牽涉王室及各方權勢的勢力消長,當然就很難平靜無波,甚至可能形成慘烈的王位爭奪戰。
宋朝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或許因為長子元佐不成材,曾經玩火燒皇宮,所以冊立三子趙恒為太子。
儘管如此,太宗所寵信的宦官王繼恩卻因忌恨趙恆,私下勾結皇后李氏、李昌齡、李繼勳、胡旦等人,仍然圖謀擁立長子趙元佐。在太宗病重命危的時候,帝位爭奪的詭異氣氛更呈現山雨欲來之勢。
宋太宗病危時,呂端進宮探望病情,發現太子趙恆不在太宗旁邊伺候,當即就起了疑心,擔心宮中有變,於是用毛筆在笏板上寫了兩個大字「大漸」,意思是皇帝病危,派親信緊急送給太子趙恆,要他立即進宮侍奉太宗。但時隔不久,太宗就駕崩西去了。
太宗一駕崩,李皇后隨即派王繼恩進來對呂端說:「李皇后召見宰相,請宰相速到中書,商議該由誰繼位。」
呂端一下聽出這話裡有話,明明趙恆早已被立為太子,太子就是皇位繼承人,還要商議什麼?顯然,李皇后是有意廢除太子。
呂端預感局勢有變,便不動聲色的對王繼恩說:「先帝已經提前寫好了遺詔,就藏在書閣中。還要麻煩宣政使(王繼恩的官職)跟我一起去檢尋出來,一看就知道由誰來繼承大統。」
王繼恩聽說宋太宗有留下遺詔,大為緊張,便想先拿到手,如果上面寫的名字不是趙元佐,還可以毀掉。二人一來到書閣,王繼恩便迫不及待地搶先進去,哪知,剛一進去,呂端就將門關上落鎖。見過無數大風大浪的王繼恩這才醒悟過來,他竟然糊裡糊塗地中了一向以「糊塗」著稱的呂端的計。
呂端設計將王繼恩鎖在書閣中後,急速來到中書政事堂。李皇后早已在那裡等候,見到呂端獨自前來,感驚訝,仍是開門見山地說:「陛下業已駕崩。立嗣以長才順乎傳統,如今應當如何呢?」言語之中已經明顯暗示應該由宋太宗長子趙元佐來即位。
呂端語氣堅定,大聲地說:「先帝生前冊立趙恆為太子,正是為了今天!豈容另有異議!」
李皇后沒有王繼恩的武力支持,惶然不知所措,只得默不作聲。
在呂端的安排下,太子趙恆順利入宮,到福寧殿即位,垂簾引見群臣。但是,呂端還是小心翼翼,生怕有人假冒太子,站在殿下不拜,奏請捲簾,上殿確認龍椅上坐的是真太子趙恆時,這才返回殿下,放心地率領群臣跪拜,高呼:「皇上萬歲!萬萬歲!」
這樣,幸得呂端處置得當,一場蠢蠢欲動的宮廷政變被消弭,太子趙恆得以順利登基為帝,是為宋真宗。
在強敵環伺或者競爭激烈的地方,沒有人是勝利的「真命天子」,即使擁有若干官樣文章的保證,握有若干形式上的優勢,但在肥肉還沒吃進肚子裡之前,可先別說勝利是屬於自己的。
呂端深深瞭解,儘管真宗擁有太子身分,是太宗確定的接班人選,但在帝位爭奪的詭譎形勢中勢如蟬翼,如果不步步為營,掌握每一個轉折的機鋒,恐怕就會有不可逆轉的變化。所以,即使到了真宗登基的時候,他都還要確認是否為真宗本人,才放心地叩頭稱萬歲。
這種謹慎嚴謹的態度,或許正是「凡事抱著最壞打算,才能確保勝算」的最佳寫照。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