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世界自殺防治日」,全球將在這一天同聲齊呼,宣導阻卻自殺憾事的作法,藉此改變因故陷入絕望的人,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珍愛生命。據統計,我國的自殺率仍高居國人死因第11位,甚至比全球平均高出2成,令人遺憾。衷心期盼每一個人都可以了解有效阻卻憾事的方法,擁有多一份的能力與機會,試著去扭轉自我傷害的衝動。
近十年來,我國年輕族群的自殺率,增加了1.5倍到2倍,讓人不禁憂心忡忡,也打破一般人對自殺年齡層的刻板印象。其實,未經世事的青少年,自殺的原因未必如同一般人所想像。他們或許並未經歷經濟困難、重病纏身、無家可歸等看似走投無路的絕境,卻為何發生不幸?我們非常關心,究竟年輕人想不開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可能經歷了那些跟成年人不太一樣的想法,導致憾事的發生?
如果用心聆聽,或許會聽見,青少年可能因為感覺到被冷落、霸凌,或是因為功課壓力,對自己所唸的科系不感興趣;或者因為事業壓力負荷過大,也可能是因為感情失意、痛苦難忍等各種故事情節,超過個人認定與願意忍受的範圍,難以找到紓解的管道。此時,若自殺解脫痛苦的選項闖入腦海,一不小心衝動行事,就可能釀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在「世界自殺防治日」這一天,衛福部鼓勵大家,以「從心對話,改變敘事」,作為防治自殺的有效作法;以詢問與傾聽自殺敘事,取代勸退、說教,或許更有機會打開心門、轉化想法。深入研究我國民眾對自殺的看法,有高達87%的人,在面對親友可能處於自殺風險時,採取「試著讓對方高興起來」或「告訴對方事情沒那麼糟」等作法,卻因此阻隔了聆聽、理解與轉變自殺敘事的機會。甚至,在懷疑對方正在認真考慮自殺時,只有37%的人敢開門見山直接問對方,是否有具體自殺計畫,可能就此錯失阻卻憾事發生的機會。
所以,用心傾聽,了解對方遇到怎樣的困難;或是理解他心中遭受的痛苦與委屈,然後不急著勸阻或教誨。反而,應該要詢問,有沒有具體的自殺意念或計畫?以利判斷危險程度,設法化險為夷。可見,「從心開始對話」的意涵,需要找機會傾聽、理解、真誠對話,來改變自殺敘事,守護每一個珍貴生命於危機的瞬間,這也是自殺防治守門人的重要任務。
有人曾說:「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即在哪裡。」藉由每年世界自殺防治日發起的活動,以及公私組織協力,我國自民國99年起,自殺已連續14年脫離國人十大死因。然而,距離我們真正的期望,仍然遙遠。
今年衛福部以「改變自殺敘事,從心開始對話」為題,倡議打破對自殺話題的沉默與不理解,創造以開放、理解與支持的包容文化,用心聆聽自殺意念的點點滴滴,期能適時轉變個人對於用自殺結束生命的選項,找到創傷後正向成長的可能性。呼應於此的心理學研究也發現,人在面對重大變故或生命逆境時,原先對世界是有公平正義或有希望的信心與看法,可能因而破碎;或失去對人的信任感,或對自己的否認貶抑,導致嚴重認知失調的心理苦惱與創傷,不斷反芻苦惱,難以自拔。
因此,鼓勵並與其用心對話,從聆聽開始,去理解周邊親友如何想,如何認定自己走投無路,又如何計畫自殺解除痛苦;從中找尋機會與之對話,嘗試改變他受創心靈的敘事,重新聚焦以改變對自我認知,或將發現其實自己的痛苦耐受力比想像中強大,因而完全改觀。
受困的人,一旦發現有人可以聆聽、陪伴、接納自己的痛苦;或者,能夠改變自己對世界的眼光,對生活就會有不同的覺察。也就有可能因而轉變敘事受創的自殺意念,找到與創傷和平共處的契機。
衛福部去年8月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有需要的人3次心理諮商補助方案,目前已有3萬多個年輕人使用,對於轉化心理風險,極具效益。今年8月,更將此一方案擴及「15-45歲青壯世代」。為響應政府政策,國軍近期亦調整民間輔導資源方案,提供國軍人員多達6次免費諮商與服務,鼓勵大家善用心理諮商來開啟對話,學習提升心理韌性,珍愛生命。正所謂幽谷伴行,只要我們用心聆聽與同理,終將扭轉不幸,重返柳暗花明的康莊。
整合公私支持網絡 強化心理健康韌性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