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全民國防教育
自民國95年2月1日正式施行「全民國防教育法」以來,國防部擬訂全民國防教育內涵五大主軸:國際情勢、國防政策、全民國防、防衛動員、國防科技。另包含教育部、文建會及國防部本身對於推動全民國防教育更是不遺餘力。為什麼?因為在今天中華民國受到國際情勢的影響,及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單靠軍隊來維持國家命脈是不夠完整的,全民國防不是口號,而是具體行動與國家安全的重要內涵,畢竟國家是全國人民所共有、仰賴全民支持,惟有建立起全民團結的憂患意識,全國百姓才會關心國防,進而支持國防甚至參與國防。
  教育是多元的,但可分成三大類來論述:
  首先是軍隊教育:就目前來看全國近一半的人都曾在軍隊服役過,在軍隊的時間雖然長短不一,但是軍隊可以透過教育役男宣導現階段國防施政方針及國家整體戰略,激發防衛意識。雖說軍以戰為先,除了正規的軍事訓練和課程學習外,目前實施的莒光日教學、精神戰力週、愛民教育等等都是持續對官兵進行多種形式的宣教和精神激勵的方式,另外藉由軍中刊物、國防書籍等,讓役男在營時了解國防面相,退伍後在國內支持國家國防政策,便能成為全民國防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另外軍隊結合媒體,重視創意、行銷、通路的完善作為,報導軍隊正面新聞、災害搶救畫面、愛民助民義舉、國軍武器科技專題等,讓非服役的民眾了解現今軍隊相關事務以達成宣揚全民國防理念目標。
  其次是學校教育:我國義務教育時間不短,各縣市政府教育局應依「全民國防教育法」及「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設立相關國防教育組織,專職辦理學校國防教育及精神動員。從小學起就能開始教育學生對於我國的文化、歷史、民族性等等有強烈的歸屬感及認同感,建立沒有國就沒有家的觀念,並結合各項課程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中學階段,由於心智逐漸成熟,便可於語文、地理、歷史、科學課程中論及有關兵學理論、軍事戰史、國防科技、軍事知能並適時結合愛國教育、軍事知識教育、軍事技能訓練等等培養學生對於我國的軍事國防認識與關心。而學校單位更可配合國防部之全民國防教育,實施戶外教學或營區參訪等,讓學生見到現在國防科技及武器裝具實物,提升青年學子對國防的支持與興趣並為深化國防教育注入活力與生氣。而軍事基礎教育應於大學教育奠定基礎,於研究所深造,使軍事學能及國防戰略共朝學術方向發展,藉以支撐學校國防教育及精神動員之發展。
  最後則是在職教育:人生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階段都是在不斷勞動。在職教育與進修便是充實自我的選擇。除了依據「國防法」與「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後備軍人須不定期藉由同心演習以實際行動參與、支持國防事務,到所屬部隊接受戰備任務課程訓練,充分展現後備軍人保鄉、保家、保產的意志,發揮全民國防力量。其實,全民國防在職教育又可細分成積極與消極兩種面向。在消極面,國防事務與經濟發展、人才培養、公民素質等社會問題上,廣納有系統研究,將研究成果編輯成書面、論文、專題或甚教科書等,透過民眾平日相關興趣與閱讀,使民眾了解國防事務。在積極面就須協調各部會,主動提供民眾相關資訊,例如辦理營區開放、戰機展示、辦理軍事體驗營、軍事文化交流,甚至是全民國防巡迴宣教等相關活動,使民眾更深入的了解國防事務轉而支持國防。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