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公民人權協會推薦之利物浦大學研究:精神病學診斷「無科學上的意義」
記 者 / 吳偉昌 台中報導
發表於《精神病學研究(Psychiatry Researc)》期刊的一項新文章指出,精神病學的診斷並無科學上的價值,不能作為識別個別精神疾病的工具。
《精神病學研究》期刊是國際頗知名的精神醫學雜誌,有58年歷史。它在今年七月刊登一篇學術文章《精神病學診斷「無科學上的意義」》,此篇研究來自英國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 of Liverpool),是一所位於英國的研究型大學,世界百大名校之一。

本研究由利物浦大學的研究者主持,針對廣泛使用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最新版,詳細分析其中五個重要的章節,分別是「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抑鬱症」、「焦慮症」和「創傷相關症候群」。
當初DSM這類診斷手冊的出現,是要為心理健康專家提供一套共通的診斷語言,並且試圖針對心理健康問題及其症狀,提供一份明確可靠的清單。
這項研究的主要發現是:
• 精神病學診斷全都使用不同的決策規則。
• 不同的診斷在症狀上有大量的共同之處。
• 幾乎所有的診斷都掩蓋了創傷和負面事件的作用。
• 這些診斷鮮少告訴我們患者的個別狀況,及其需要的治療方法。
作者總結,診斷的標籤相當於「一套不誠實的分類系統」。
利物浦大學的首席研究員凱特艾瑟普(Kate Allsopp)博士指出:「雖然診斷所用的標籤,製造出有所解釋的錯覺,但它們並無科學上的意義,還可能產生污名和偏見。我希望這些發現能鼓勵心理健康專業跳脫診斷的框架,思考心理痛苦的其他解釋,像是創傷和其他負面的生活經驗。」
該研究不乏知名學者參與,利物浦大學教授,英國心理學會前主席彼得金德曼(Peter Kinderman)是其中一位,他表示:「這項研究又提供了更多證據,證明精神病學中的生物醫學診斷方法,達不到它的目的。這些診斷經常被不加批判地報告成『真正的疾病』,但它們其實是基於相當武斷的準則,裡頭充斥著不一致、混亂與矛盾。這套診斷系統錯誤地假設,所有痛苦都是由失調所引起的,並且大幅仰賴何謂正常的主觀判斷。」

共同研究者,知名作家和醫學期刊編輯,東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的強瑞德(John Read)教授說到:「也許是我們該停止假裝的時候了。那些聽起來很醫學的標籤,根本無法讓我們理解人類痛苦的複雜根源,也不能告訴我們,遭遇痛苦的人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一百年前,美國精神醫學會編纂的第一版診斷手冊DSM裡,只有59種精神疾病;而今日,第五版DSM的精神疾病已將近300種,涵蓋的範圍越來越廣。近年來一直有爭議的情況包括,過去一個對念書沒興趣、上課不專心的孩子,現在可能會得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標籤;一個喪偶或配偶外遇的人,心情低落一段時間,也許會被認為是憂鬱症病人。而診斷之後,經常伴隨著開藥。這樣的現象,現在正引起歐洲關注。除了如利物浦大學研究指出,診斷本身違反科學驗證,更嚴重的問題可能是,光是被貼上精神疾病標籤,就讓人遭受到不必要的歧視、排擠、不當對待。

百年前源自歐洲的精神病學,宣傳到美國,再由美國精神醫學會發展出被稱為診斷聖經的DSM,推廣至全球所使用。現在,這個診斷系統再度由歐洲心理健康領域的學者重新審視、考察、批判,並同時尋求全新的心理健康和福利替代方法。

資料來源:
1.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7/190708131152.htm?fbclid=IwAR1W7ld-v5H_w70rZxkne3i-3tRXihRgoaqNCcsB8OZGYFs-Uofh2Ol9QTY
2. https://www.madinamerica.com/2019/07/dsm-scientifically-meaningless-diagnoses/
翻譯單位:中華公民人權協會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