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世界談管理或管理學者,第一個想到的名字一定是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1909-),被稱為「大師中的大師」(a guru*s guru)。《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 1982)作者湯姆.畢德士(Tom Peters)稱:「在杜拉克之前,並無管理學的存在」。在管理學領域,杜拉克奠基之作是 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 《企業的概念》,該書把“分權”視為企業組織的關鍵《企業概念》,挑戰了當時的企業結構。一九八○年代,受杜拉克「地方分權經營模式」的影響,『財星五百大企業』當中,有七五至八○%的業者進行大幅度的組織改組。此後的著作,如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管理的實踐》,The Effective Executives 《有效的管理者》、Management :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管理:任務,責任和實踐》、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ership《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Management Challenge for 21th Century《21世紀的管理挑戰》,都深受中高層經理的歡迎。
彼得.杜拉克當泰勒馬表管理方式的生產線被視為最先進的生產方式時,他非常反對生產線概念,直接挑戰泰勒把人當機器之管理理念,他推動自我管理概念的理性管理理念最成功產品之一「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1995彼得.杜拉克「巨變時代的管理」(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指出管理出現困難時應:1把原垂直結構改變為聯網式組織。2不花時間考慮如何管理,而應重新思考管理所建立的理論基礎。3企業與環境關係愈緊張,企業不斷改革,但要注意環境社區安定、公共利益、人類心智有限(跟不上變革)的問題。「任何組織都應顯現人性、社會、道德的層面。」
彼得‧聖吉所謂的「變革之舞」(the dance of change),就是「成長機制」與「限制機制」的交互作用。正如智利生物學家漢伯托.馬圖拉納(Humberto Maturana)所說:「有前進,就有阻力。」這就是自然之道,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他一再強調,領導者特別要把焦點放在會減緩或終止變革的限制機制。
「變革之舞」(The Dance of Change)倡導「組織深層變革」:自然界的成長,都是不斷增強的「成長機制」和「限制機制」交互作用的結果。深遠的變革要能持續,最基本的就是「思考方式的改變」。而我們必須研究對象成長機制的本質,以「機制」成長「機制」的竅門,進一步掌握催化「成長機制」成長。同時,也不能忽視阻礙進步「限制機制」的力量與挑戰,才能發展出策略因應挑戰。
寇斯 (R. H. Coase)提出寇斯定理1991年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寇斯定理就是:「在沒有交易成本的世界中,不管財產權的歸屬如何界定,資源的運用效率都是最適的。」,也就是說如果交易成本為零,那麼就不再會有社會利益和私人利益無法調和的問題,因為公利和私利之間可以藉由完全沒有成本的方式來協調彼此之間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不管財產權的歸屬為何,最後的結果並不會影響資源的配置的效率。 企業管理理論效果爭議
1995最具影響力之管理書「競爭大未來」(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1994)作者哈默爾(Gary Hamel)和普哈拉(C.K. Prahalad)評企業再造減肥論點:任何公司只專注於結構重組、再造,而無法創造未來市場的話,該企業將利潤日益萎縮,淪落為昨日企業,這是很多公司執行「再造工程」不成功之因素。
里托(Arthur D. Little)與麥肯錫(McKinsey & Co.)兩家管理顧問公司研究幾百個企業執行「全面品質管理」方案,有三分之二由於無法達到預期目標而宣告失敗。企業執行「企業流程改造」方案失敗率也高達七○%。哈佛的科特(John Kotter)研究一百個由高層管理階層主導的「企業變革方案」,也發現泰半在開始即觸礁。
1900年代泰勒創提出「科學管理」概念,把人當機器,他的名言:只要仔細研究工作流程,任何工作都可找到一個最佳的完成方式,他的「科學管理」中心原則是分工:將一個任務分解為許多工作,然後每個工作找一適當人來擔任,並設計激勵措施,使發揮工作效率。 「企業的人性面」(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作者麥格雷哥指出科學管理理論太重視「X理論」而忽視「Y理論」。「X理論」:主張工人是懶惰的,需要以財務動機鼓勵,而「Y理論」:主張工人是有創意的,需要被賦予責任感。 戴明第二次大戰後,開創「全面品質管理」觀念,幾乎成為除了麥克阿瑟外,最受日本人尊敬之美國人。全面品質管理(TQM)主張第一次就把產品與服務完全做對,而不要等到做完以後才檢查是否有錯。 當代管理大師杜拉克的管理巨擘的地位,是無庸置疑的,而湯姆彼得斯是當今企管顧問界最炙手可熱的第一號人物,了解兩位大師的管理思想,即可認識這五十年來管理思想的演變。 策略轉折點邁向新高點或走向末路的十字路口?英國「殼牌」石油中心之「微軟化」趨勢!過去企業以「垂直統合」(vertical integration)組集團王國,將所有企業需要都由內部滿足。但今日轉為「專心編織」,單做拿手核心事業,次要工作「外包」他人,公司組織自行顛覆為「倒金字塔」,鼓勵職場民主化,權力下放基層。「君王論」作者馬基維利指出:「任何人想長期維持成功,必須經常隨時代改變其行為」,這句話成現代格言。 1982湯姆彼得斯與華特曼合著「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賣出500萬冊,首創企管書大流行。目前美國每年賣出此類企管書總價達7億5千萬美元。管理行業包括企業學院、顧問公司、出版及新聞事業,美國企業一年花在尋求外部建議的費用便高達150億美元。 「企業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這名詞見於1993美國管理學者麥可韓默﹝Michael Hammer﹞與詹姆斯錢辟﹝James Champy﹞《改造企業》一書所倡導,主張企業再造應將各種流程如銷路等,而非只是行政領域如行銷部門加以重組。所謂的「再造工程」乃是指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徹底的翻新整個作業流程,以便對成本、品質、服務和速度等影響績效的重要因素做大幅度的革新。
韓默(Michael Hammer)與錢辟(James Champy)這兩位出身麻省理工學院的管理專家所提出的企業再造(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遂成為各行業間的熱門話題,「企業再造工程」是1990年代以來第一個最大管理流行風潮,是「工業革命」以來,企業思考中最激進的改變。
事實上,很早就有人提出從流程的改善來強化企業的競爭力,我們稱之為「業務流程管理」(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是從品質管理的「統計製程品管」(SPC, Statistic Process Control)中脫胎換骨而來的。但是傳統的流程改善有其侷限性,通常只在一個部門或是一個製程中實施,所以效果有限。如果放大格局,將整個企業的活動視為一個商業流程,跨越部門、跨越供應商及經銷商,從產品設計、試作、購料、量產、配送、經銷、零售、到顧客服務,我們來檢視顧客最關心的問題,如:加速反應時間(Quickly Response)、消除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提升顧客滿意度(Customer Satisfaction)等,提出在流程上的解決方案,這就是所謂「系統思考的流程再造」。
知識與不確定迫使企業大幅改變結構,經理人必須創新(innovation)將知識代表的抽象現象,轉化為成功的產品,今日知性資產在公司價值常為有形資產的兩倍以上,依據達特茅斯大學塔克管理學院昆恩(James Brian Quinn)的計算,單純製造業中,四分之三的附加價值來自各種形式的知識。企業管理顧問指導企業今後重點,不再是創造利潤,而是如何加強成員「自我尊重」。管理學理論稱讚,能將自己轉化為知識至上的企業定位為「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
我們創造的世界,是我們思維模式的產物。以不同方式去認知或思考的能力,比獲得的知識更重要。1990年Peter.M. Senge 「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一書,提出學習型組織的觀念,衝擊傳統企業領導的思考模式,把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推向一個新的里程。
彼得‧聖吉(Peter.M. Senge)變革之舞(The Dance of Change)指出:里托(Arthur D. Little)與麥肯錫(McKinsey & Co.)兩家管理顧問公司研究好幾百個企業全面品質管理方案,認為有三分之二「由於無法達到預期目標而宣告失敗。」企業流程改造方案也好不到哪裡。一些企業流程改造的開創者在文章中表示,企業流程改造失敗率高達七○%。哈佛的科特(John Kotter)研究了一百個由高層管理階層主導的「企業變革方案」,結論是泰半在一開始的階段即觸礁了。
企管專家不斷在為企業重新定位,創造新市場,改變產業遊戲規則。 從哈佛教授麥克.波特在八○年代初,提出他著名的產業分析理論開始,策略規劃,再度讓企管專家注意:策略規劃是讓真正的管理不只是要把事情做對,還要去做對的事情(Do thing right , do right thing too.)。有了策略規劃,企業與管理者如虎添翼。但是,如果為了規劃而規劃,只重形式卻忽略策略的創意,該規劃便成企業負債。
1. 彼得.杜拉克「巨變時代的管理」(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1995。 2. Dr. ICHAK ADIZES 企業生命週期譯者:徐聯恩出版:長河出版社。 3. Dr. Ichak Adizes 掌握變革譯者:徐聯恩博士出版:長河出版社。 4. 科特(John. P Kotter)企業成功轉型 8 Steps(Leading Change)。 5. 阿部貞商業流程再造等松會計事務所管理顧問部門 1994。 6. 張正英農業產銷班組織整合與輔導策略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農委會第一期農業經營管理顧問專家培訓講義)。 7. 問題解決流程敘論(農委會第一期農業經營管理顧問專家培訓講義)。 8. 產銷班共同作業與人力運用(農委會第一期農業經營管理顧問專家培訓講義)。 9. 組織設計與工作配置(農委會第一期農業經營管理顧問專家培訓講義)。 10. 農業產銷班今後發展趨勢(農委會第一期農業經營管理顧問專家培訓講義 11. 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農委會第一期農業經營管理顧問專家培訓講義)。 12. 團隊運作技巧(農委會第一期農業經營管理顧問專家培訓講義)。 13. 網路資源:尋智專業顧問有限公司.http://www.eurekacp.com.tw/index.html 14. 網路資源:http://www.amt.com.tw/test/adizes.htm 15. 戴明的新經濟觀 THE NEW ECONOMICS 戴明著 16. 戴明的管理方法 THE DEMING MANAGEMENT METHOD 瑪麗‧華頓著 17. 戴明Deming, W. Edwards轉危為安(Out of the Crisis)天下文化1997 18. 網路資源:http://www.adizes.com/ 19. 企業巫醫The Witch Doctors John Micklethwait & Adrian Wooldridge著/汪仲譯出版:商周出版。 20. Peter.M. Senge: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1990。 21. 湯姆.畢德士(Tom Peters)與華特曼《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 1982) 22. 湯姆.畢德士亂中求勝(Thriving on Chaos)中國生產力1989。 23. 波特 (Michael E. Porter) 「競爭策略」(Competitive Strategy)天下文化1998。 24. 彼得.杜拉克「巨變時代的管理」(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1995。 25. 麥格雷哥「企業的人性面」(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 26. 麥可韓默﹝Michael Hammer﹞與詹姆斯.錢辟﹝James Champy﹞《改造企業》1993。 27. 哈默爾(Gary Hamel)和普哈拉(C.K. Prahalad)「競爭大未來」(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1994)。 28. Peter.M. Senge 「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1990。 29. 波特「競爭優勢」1985 30. Naisbitt, John 亞洲大趨勢(Megatrends Asia)天下文化1996 31. Robbins,Anthony 安東尼•羅賓激發心靈潛力(Unlimited Power)中國生產力1989 32. Peter.M. Senge:變革之舞The Dance of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