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因從小所受的教育而不明白自己的感受。當他們感覺到恨,大人卻說只是不喜歡,當他們感覺到恐懼,大人卻說沒什麼好怕的,當他們感覺到痛苦,大人叫他們要勇敢。人們普遍認為『不好的感覺』只要麻痺就好,於是剛出生就被教育要抗拒悲傷,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做好準備,成長過程中只學會追求快樂,當面對每一次的悲傷時,會感受到更挫折、更難度過。
悲傷在社會上也富含了許多功能,並不全然是負面的。例如悲傷會釋放訊號,類似:「快來幫我!」讓其他人能夠團結起來幫忙你;悲傷也能製造出反省,讓人們得以停下來,思考現在身處的位置,繼續前往人生的下一階段;甚至表達悲傷也具有安撫的效果,研究發現比起不哭的人,會哭的人比較少有負面侵略性感受。哭泣是人類都需要做的事情,眼淚是有作用的。
傳統觀念認為「哭,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但現在我們應該打破這個框架,瞭解到悲傷其實可以帶來幫助。作者以親身經歷寫下這本書,告訴大家當我們企圖逃避悲傷,會讓我們更容易產生焦慮憂鬱的症狀。沒有人可以時時刻刻感到快樂,低潮可以幫助我們更懂得珍惜,也學會得到真正滿足,因此每個人都需要試著與「悲傷」成為朋友。
不要討厭悲傷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