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一直是戰爭核心的一環。即便科技日新月異,程式仍需要人去編程,飛彈仍需要人去按下發射鈕,系統仍需要人去維護。決定作戰構想,為何而戰、為誰而戰,何時開打、打到何時的一直都是人。如果沒有人,武器只會擺在那裡生鏽,沒有「英雄」出手它們還真的無用武之地。
然後現在的國軍面臨著人力資源短缺的窘境,無論是質還是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羅馬也不是一天造成的,每件事發生的背後都有著千思萬縷的因,也許我們可以抽絲剝繭找出它的線頭。最宏遠的我想是臺灣人口結構的改變,臺灣逐漸從金字塔型的人口紅利走向倒梯形的人口赤字。當兵的適齡本來就有嚴格的區間,否則人還沒上戰場就被武器拖累,也無法充分發揮戰力。隨著時代及科技的進步,價值觀及產業結構的改變,人已不再是一份勞力,也可能是一份負擔。而生下的小孩自然就物以稀為貴,憑什麼他們要選擇加入國軍這個把生命放在天秤上的職業呢?
天秤的另一端是什麼?比冒著失去生命的風險更重要的是什麼?我想是離眼前更近的待遇,無論是金錢、物質、或是環境。我想除了志在報國或是走投無路大家都是為了待遇去冒這個風險,而待遇又會或多或少影響到其他兩類人的從軍意願。就如同經濟學理論的供需法則,同樣成本價值高的物品會有更多人願意去購買。一個待遇好的國軍,乃至於友善國軍的社會更能使人投生軍旅。然而提升待遇是一個長遠的路,雖然國軍已從生活各方面著手提升相關待遇,但提升的速度遠比不上內耗淘汰的速度。就像在漏斗灌水一樣,不把洞口堵上水永遠滿不起來。
在無法大幅度提升待遇的情況下,國軍應該「節流」,要留得住人不僅取決於各種留營補助措施,更與招募息息相關。招募不適合待在部隊的人就像對著紗網倒水,一滴水都留不住。而倒水的過程中也會使紗網磨損,就如同部隊的其他成員要與這些不適合的人磨合,磨著磨著也把自己的耐心磨掉了。缺乏嚴格標準的招募就像補破網,越補越大洞的網。如被招募者因招募員的放水進入軍中而肇生軍紀案件,不只影響部隊演訓任務,也造成不良社會觀感,進而降低民人投入軍旅的意願。
除了重新審視招募標準,我們也必須對招募的質量有所要求,獎懲並行,避免招募員因追求長官對數量的要求而放寬標準。對於被招募者違犯軍紀事件應對招募員有所懲處,以落實招募責任。同時各級長官應當將眼光放遠,讓招募成為一個正循環,聚沙成塔才是長遠的道路。
招募之於國軍戰力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