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青農傳承「永濟義渡」精神 深耕愛心「永濟田」做公益
記者林凌霄/南投報導
竹山鎮青年農民張世昌、蔡建宏、謝世傑、張俊億、陳基益等5員,以感恩的心,秉持社寮傳統「永濟義渡」文化精神,仿效先民「興辦義渡」及租用「香火田」義舉模式,共同在社寮老茄苳樹旁租地為「永濟田」,耕作所得盈餘回饋公益,成為地方津津樂道美談。目前插秧前的間作,一片波斯菊花海,美不勝收,春節元宵期間,吸引不少紫南宮遊客前往賞花兼體驗地方歷史故事。
社寮「永濟田」就在竹山鎮社寮里水尾路旁的老茄苳老樹旁,佔地約2地,老樹下建有一座土地公廟,周圍皆是田野景觀,更襯托出茄苳老樹的高大茂盛。老樹下有一塊千禧年所立的「渡船杙紀念大石」,相傳茄苳老樹早期濁水溪渡船繫繩之處,因此被稱為「渡船杙」,又有一說為在風水地理茄苳老樹繫住了濁水溪的沙洲,因此社寮茄苳老樹渡船杙在當地居民心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曾獲縣模範農民表揚的張世昌18日指出,相傳及歷史記載:早期在社寮地區要往來名間需經由渡河或渡船方式往來兩岸,當時窮困居民沒錢渡河,往往冒險渡河。咸豐4年 (1854) 到同治二年(1863) 由濁水董郁(董文)倡議「興辦義渡」 ,並與地方仕紳發起義渡之舉,免費協助來往兩岸居民渡過濁水溪並由董鍾奇(董榮華1865)繼承董郁文衣缽,繼續進行公益事業 與辦在社寮地區購置「香火田」租給農民 其收租費用作為義度支出之費用 光緒5年(1879)由南投保舉人簡化成 撰寫碑文內容 並刻文監碑誌的方式感念此舉,在社寮紫南宮建立有一個永濟義渡碑及香火田碑及在濁水福興宮建立一個永濟義度碑。
張世昌說,先民的愛心義舉,教人非常感動進而化為行動,五位農友決定傳承「香火田」模式租地開闢「永濟田」,同時獲得竹山鎮農會、紫南宮文教基金會及社寮社區協會的相挺讚助,美化老茄苳樹園區、建造涼亭、及牛車、稻草堆等裝置藝術,而永濟田則利用冬尾間作綠肥,波斯菊蔚為一片花海景觀,美不勝收,增加農村社區觀光賣點。
另一模範農友蔡建宏表示,我等五員都是志同道合的竹山鎮農會輔導水稻產銷班員,希望我們有心的發起是一個成功的啟步,未來能逐步做大,能喚起社會大眾的認同與感受,匯集大家愛心來做公益。
蔡建宏進一步的說,我們模仿先民的「香火田」,租地在老茄苳樹下的「永濟田」,係採自然農法友善耕種方式,不用化學肥料,耕作優質稻米 扣除耕種成本後,盈餘作為愛心公益使用,以傳承地方永濟義渡公益文化精神為目標。未來規劃,擇期在永濟田辦理別開生面的稻田花卉音樂會,讓更多國人來賞,花同時認識「永濟田」的文化深遠意義。
圖一 社寮永濟田的繽紛花海,更襯托出茄苳老樹的高大茂盛及豐沛的生命力。
圖二 永濟田旁茄苳老樹旁詩情畫意的休舔園地。
圖三 租地耕作「永濟田」的青年農民張世昌(右起)、蔡建宏、謝世傑,在牛車裝置藝術前合影。
竹山青農傳承「永濟義渡」精神 深耕愛心「永濟田」做公益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