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河川局自然工法 重現清溪水碧 魚蝦常盈榮生風貌
記者林凌霄/南投報導
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局,以自然工法,執行鹿谷「南清水溝溪河川環境營造計畫」四年有成,以接近「自然生態工法」和「美化富麗鄉村」的理念,打造魚蝦渾然天成的棲息環境,創造南清水溝溪沿岸清水、秀峰及瑞田三個村落富麗安全的經濟價值,達到民眾、地方及中央三贏,地方民眾感佩萬分。四河局副局長王慶豐8日在記者會中強調,戮力營造優質安全的水岸環境,並與自然生態共存共榮,是本局責無旁貸的使命,同時期許本計劃必能重現『清溪水碧,魚蝦常盈』的榮生風貌。
第四河川局8日上午在清水村清秀橋右岸綠園區休閒步道召開記者會,由四河局副局長王慶豐主持,秘書楊通成、工程司蔡連池、工務課長卓志聰,社區清水村廖武藝、清水溝魚蝦保育區榮生會理事長陳炳煌及總幹事黃志彥等列席。
王慶豐副局長指出,河川與地方產業、文化歷史及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與在地人的生活密不可分,防災減災工程的規劃建造廣納地方民意,重視地方參與,尊重自然環境,美化環境景觀,留給魚蝦回家繁殖的路和窩,第四河川局以接近自然生態工法和美化富麗鄉村的理念打造「南清水溝溪河川環境營造計畫」,護衛民眾生命財產安全,融入在地社區生態文化休閒等元素,設置休閒步道和綠園帶,活化清水村,打造魚蝦渾然天成的棲息環境,串聯清秀橋、永豐橋、瑞田橋,帶動秀峰、清水、瑞田三個村落的旅遊觀光,並打造生態環境教育優質場址,工程完工後期能充分展現出防減災與生態休閒結合的理念,活化地方旅遊觀光、休閒及教育,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創造南清水溝溪沿岸三個村落富麗安全的經濟價值,達到民眾、地方及中央三贏。
王慶豐副局長進一步表示,南清水溝溪位於南投縣鹿谷境內,是濁水溪主要支流之一,因為沒有工業汙染,水質清澈,加上地形地勢天然曲成,山谷間魚蝦棲息,天然植披茂盛。90年桃芝風災後,配合整體治理規劃,以用地徵收的方式治理河道,讓爾後雖有多次風災,皆能完善保護河川生態環境,但經過多次風災侵襲,河道內多有土砂淤積,為暢通河道並減緩灘岸流失,自103年至106年陸續辦理多次防減災工程,包括:南清水溝溪王爺潭段防災減災工程、南清水溝溪清秀橋至清瑞橋堤段防災減災工程及南清水溝溪清秀堤段河川環境改善工程,營造優質安全的水岸環境,並與自然生態共存共榮。
工程司蔡連池工程簡報指出,103年於南投縣鹿谷鄉南清水溝溪右岸辦理「南清水溝溪王爺潭段防災減災工程」,興建400公尺堤防以連貫王爺潭段,工程完成後有效地改善清秀橋至新清瑞橋沿線水岸環境;104年在清秀橋上、下游至清瑞橋間右岸堤段辦理「南清水溝溪清秀橋至清瑞橋堤段防災減災工程」,以50年重現期防洪保護標準之水道治理計畫線施設護岸,使用最低量的混凝土,並充分利用河道取材施作拋石丁壩及河床工,改善永豐橋下游右岸道路側溝及路面,種植喬木植栽;今年度則在清秀橋下游至永豐橋間右岸堤段辦理「南清水溝溪清秀堤段河川環境改善工程」,同樣以混凝土減量及利用河道取材施作拋石護坦工的理念整建800公尺護岸及3處河床工,並於永豐橋上游左岸設置景觀休閒園區,作為民眾休憩親水的好去處。
蔡工程司說,南清水溝溪的整治工程以在河道內就地取材的方式,營造深潭、淺瀨及多孔隙的生態環境,除了提升堤防防減災效能,也兼具保育河川多樣化生態環境,打造天然棲息環境,串聯秀峰、清水、瑞田三個美麗村落,增加民眾親水遊憩的空間。
王慶豐副局長特別補充提到,當地的「清水溝溪魚蝦保育區榮生會」更自發地成立全台第一條明令公佈的河川魚蝦保護區,由河川魚蝦保護志工共同來保育河川生態環境,營造優質的水岸環境,促進地方繁榮,保育河川環境生態,重現『清溪水碧,魚蝦常盈』的榮生風貌。
而清秀橋下游右岸六公里的自行車道,尊重地方意見,已遍植「藍花楹」,數年後將蔚成一片「藍色花廊隧道」,搭配綠美化就觀及生態環境特色,勢必成為一處難得一第四見豐沛的河川生態環境,及優質的水岸環境景觀,榮景可期。
現場的清水村長廖武藝、清水溝魚蝦保育區榮生會理事長陳炳煌及總幹事黃志彥,都代表地方社區異口同聲感謝四河局對地方的德政,對帶動地方繁榮深具信心和期待。陳理事長當場建議,俟6公里自行車道的藍花楹遍開時,請將「南」清水溝溪,「南」字更名「藍」,獲得大家熱烈掌聲。
南投新聞網
台灣正聲新聞網
圖一 清秀橋右岸碼頭綠園區的綠美景觀成果,是社區民眾及遊客一處絕佳的休憩自然環境場所。
圖二 清秀橋的美麗河道景觀。
圖三 四河局採自然工法, 在河道內就地取材的方式,善用石頭營造多孔隙的生態環境。
圖四 清秀橋碼頭自行車道及魚鄉環道起點的裝置藝術。
(記者林凌霄攝)
第四河川局自然工法 重現清溪水碧 魚蝦常盈榮生風貌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