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記者協會(Association of Taiwan Journalists)
﹝本會為『國際記者聯盟』(IFJ)會員 ]
記者 張友道(玄德) 南投縣報導
健康吃「五粽點」 健康過端午節
端午節俗稱「粽子節」,就是因為在這個節日裡,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呷粽」了。臺中榮總埔里分院營養科別出心裁,設計了健康營養的「健康高纖粽」,並列出五「粽」點,讓民眾在這一波疫情升溫時期,宅在家中也能當防疫高手,動手做出均衡無負擔的健康粽,健康過端午節。
傳統肉粽吃了之後易增加腸胃道的負擔,是因為它的主材料是糯米,屬於支鏈澱粉,黏性較強,不容易消化,再加上常使用高油質肉類(如五花肉)來避免口感乾柴。一般人會認為,站在維護身體健康或是減重的層面上,營養師會提出「吃粽子會變胖、不要吃」之類的建議。臺中榮總埔里分院營養科劉郁庭營養師認為:享受節慶美食是不可避免的活動,提醒民眾呷粽時,只要注意並做到以下「五粽點」,也能吃得開心又健康。
第一是「代正餐均衡配」,因市售一顆中型粽子(重量180至200公克)相當於一碗飯,熱量往往介於400-700大卡之間,大約成年人一餐的熱量。建議一天內以1顆粽子取代正餐,並搭配1-2盤青菜食用,均衡搭配更剛好。第二是「自己包負擔少」,自己動手包粽子時,主材料可改用胚芽米、十穀米、糙米、紅蔾麥,取代部分支鏈澱粉(糯米);添加杏鮑菇、胡蘿蔔、玉米筍等蔬菜,適量增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的攝取;內餡可以採用植物性蛋白質(如毛豆、豆乾)或海鮮等低脂肉類,減少飽和脂肪造成心血管的負擔。
第三點為「吃原味最對味」,粽子內餡在烹調過程中就已經有調味,吃粽子常搭配的沾醬如蕃茄醬、甜辣醬或醬油膏等,最好避免使用,因為此類醬料通常含鈉量較高,易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風險。第四點為「宅在家多運動」,近日雖疫情升溫,但維持健康的體位,保持良好體力與增強防護力亦不可少,因此輕鬆宅運動的方式,對於維持體位是不錯的選擇。保持每秒1.5~2步的健走速度,持續20至30分鐘,就可以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週中度運動150分鐘的效果。
最後第五點是劉郁庭營養師針對三高病友的口訣建議,「一拳頭吃原味不要肥」,糖尿病病友應選擇一拳頭大小的粽子,醣類適量攝取剛剛好。高血壓患者要避免沾醬,原味最對味。高血脂患者不要吃肥豬肉,以植物性蛋白質食物替代(如毛豆、豆乾)更健康。(實際狀況以病友的營養師建議為主)
因為疫情的關係,臺中榮總埔里分院營養科無法舉辦現場DIY健康營養的「彩虹高纖粽」,以下提供食譜與做法,讓大家雖然宅家裡當防疫高手,也是能和家人平安健康的歡度端午節。
《健康高纖粽》材料(6顆量),每顆70g,175大卡。
(一) 原料:
五穀米200g、新鮮麻竹筍100g、玉米筍100g、紅蘿蔔120g、乾香菇7-8朵、雞胸肉180g、小方豆干100g、鹹蛋黃33g、花生5g、蝦米10g、紅蔥頭20g、沙拉油約2匙、醬油、胡椒粉、粽葉6葉、粽繩3條
(二) 做法:
1. 五穀米洗淨以熱水浸泡約1小時後,再加入約6-7杯水蒸熟備用。
2. 乾香菇、蝦米泡水,豆干洗淨切丁備用。
3. 紅蘿蔔、麻竹筍、玉米筍、紅蔥頭洗淨切丁備用。
4. 雞胸肉沖洗後切丁,以醬油醃製備用。
5. 鹹蛋黃烤約 5~10分鐘 到微出油即可取出備用。
6. 將紅蔥頭、乾香菇、蝦米、紅蘿蔔入鍋中炒香後,與麻竹筍、玉米筍、雞胸肉一同拌炒,加入少許胡椒粉、醬油提味炒熟。
7. 取兩片粽葉頭尾相反交疊,光滑面朝內,左右交疊向內折成杯狀,舀一小匙米,鋪滿粽葉周圍,放入鹹料及1/4的鹹蛋黃,再舀一小匙米,蓋住內餡,將粽葉尾端往上折,包覆粽子,將粽繩在粽子中心繞一圈拉緊打結,即完成健康高纖粽!
請參閱2021.06.09. https://tnews.cc/049/newscon167785.htm
健康吃「五粽點」 健康過端午節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