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元壺腹癌病逝 醫指早期發現治療為上策
記者林凌霄/南投報導
前駐泰代表李應元於昨(11)日因壺腹癌病逝,兒童作家幸佳慧與前教育部長吳京也是罹患壺腹癌而病逝,許多民眾對於壺腹癌這疾病感到陌生,醫師指出壺腹周圍癌初期無症狀,發現不易,診斷時多已病入膏肓。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院長、肝膽腸胃科專家洪弘昌表示,「壺腹」位在十二指腸中,是膽管與胰管交會之處,匯集膽汁、胰液等腺體分泌物進入十二指腸。而十二指腸癌、壺腹癌、膽管癌跟胰臟頭癌的臨床表徵相似,且被發現的時候,往往癌細胞已經侵犯周圍器官,難以區分癌的原發位置,因此多統稱為胰臟癌或壺腹周圍癌。
壺腹癌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可能會出現體重減輕、倦怠、腹部悶痛等症狀,當膽管阻塞時會出現黃疸症狀,而胃出口阻塞時可能會出現無食慾、嘔吐、噁心等症狀。
洪弘昌院長強調,當出現無痛性黃疸之症狀不得大意,無痛性黃疸可能是膽管沒有伴隨結石及感染,而是腫瘤阻塞導致。
壺腹周圍癌當中,就屬胰臟頭癌好發率較高,但預後最差。洪弘昌院長說,可以透過超音波等定期檢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當發現膽道擴張、胰管擴大或有疑似腫瘤時,醫師會進一步安排腸胃道攝影或電腦斷層檢查。若確診後,若評估能開刀,還是以手術治療為主,依據不同癌症期別與癌症原發部位,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策略。
罹患壺腹癌的成因尚無明確的研究證實,因此預防不易,不過透過定期檢查可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升治癒機率。
林凌霄 FB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2432978536
南投新聞網
https://tnews.cc/049/default.asp
圖一 衛福部 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 。
圖二 紅圈處為壺腹、總膽管、胰管處。
李應元壺腹癌病逝 醫指早期發現治療為上策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