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與格羅方德合併傳聞背後,隱藏著台美政商的微妙角力


近期半導體圈傳出聯電(UMC)可能與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合併的消息,掀起市場熱烈討論。聯電官方連忙澄清「純屬子虛烏有」,經濟部長郭智輝也在立法院信誓旦旦表示「絕無可能」。然而,熟悉政商脈動的業界人士卻透露,事情恐怕沒那麼單純,背後牽涉的台美政商博弈,遠比公開聲明來得複雜。

據傳,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Raymond Greene)對這場「聯姻」高度關注,多次與台灣高層就此議題交換意見,摆明想促成這樁交易。原因不難理解:當前台海局勢詭譎,美國急於確保晶圓代工的成熟製程供應鏈不被掐住咽喉。聯電與格羅方德若能合併,市占率將直逼三星,甚至有望打造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總部還可能設在美國——這盤算不可謂不精妙。

更耐人尋味的是,格羅方德方面的牽線人廖尉君,據說與總統賴清德、副總統蕭美琴私交甚篤,在本案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她過去在駐美代表處服務時與蕭美琴建立交情,業界傳聞格羅方德以每月30萬元新台幣的高薪聘請她,專職與台灣政界高層溝通。在台美地緣政治與經濟關係日益緊密的背景下,這層人脈為合併案的推進增添了微妙的政治空間。

儘管目前未見政府公開表態支持或反對,總統府高層對這起合併案可能引發的輿論反彈顯得格外謹慎。畢竟,台積電赴美設廠已讓不少人擔憂「產業空洞化」,加上台灣企業飽受稅負壓力,若此刻傳出政府暗中推動聯電「出嫁」,恐怕會引發不小爭議。因此,在合併案尚未明朗前,各方都小心翼翼,避免走漏風聲。

至於經濟部長郭智輝在立法院斷然否認的態度,部分觀察人士認為這是「政治表態的必要之舉」。賴清德政府或許希望盡快平息外界猜測,因而透過部長的發言試圖「一錘定音」。但實際進展如何,恐怕還得看後續發展。台灣企業向來擅長「低調布局、高調宣布」,若這樁合併案最終成真,影響的不僅是聯電與格羅方德兩家公司,聯電背後的供應鏈廠商何去何從?更可能引發台灣半導體產業版圖的劇烈變動。

回顧媒體報導,《日經亞洲》早在3月底就率先披露這項消息,指出雙方已展開初步談判,且牽涉台美政府。數據顯示,聯電市占率約4.7%,格羅方德4.6%,若合併成功,總市占率將超越三星的8.1%,僅次於台積電的67.1%。然而,這案子遠不只是數字遊戲。格羅方德市值204億美元,聯電169億美元,合併案的資金規模與監管門檻高得驚人,台灣與美國的相關單位勢必得嚴格審查。更別提聯電內部員工已開始擔憂,合併後會否淪為「美聯電」,進而動搖台灣半導體產業「矽盾」的根基。

市場反應倒是頗為樂觀,聯電在美掛牌的ADR(美國存託憑證)一聽到風聲便大漲14%,投資人顯然已嗅到商機。但筆者不禁想問:台積電已在亞利桑那大舉建廠,若聯電真與格羅方德結盟,台灣的晶圓代工產業還能保住多少主場優勢?

這場合併傳聞,究竟是空穴來風,還是高層精心策劃的棋局?筆者不敢妄下定論,只能說,半導體這潭水早已不單純是技術與市場的競逐。台美之間的暗潮洶湧、政府高層的盤算,以及聯電基層的焦慮,都讓這齣大戲增添了幾分耐人尋味。接下來,就看這場博弈如何展開了。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