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秋行軍蟲防治正式進入第三階段,嘉義縣政府鼓勵農民採行整合性管理措施
【記者謝敏政嘉義報導】
秋行軍蟲災害緊急應變小組(簡稱應變小組)表示,秋行軍蟲第三階段過渡期至6月30日結束,自7月1日起正式進入第三階段由農民自主管理,發生田區無須再逐案通報;6月30日應變小組召開秋行軍蟲災害防救第10次會議,各地方政府疫情監控處理小組均已做好進入第三階段準備,呼籲農民配合防疫策略調整,種植作物採行整合性管理措施,共同維護國內良好農業生產環境。
應變小組表示,秋行軍蟲起源於美洲,105年入侵非洲,107年進入亞洲印度後,短時間內迅速蔓延擴散,目前鄰近國家無一倖免;台灣首例發生於108年6月8日,即成立應變小組,並宣布為防治秋行軍蟲第一階段,獲報或發現案例後撲滅處理,方式包含掩埋、焚燒、銷毀。
108年6月18日發現本地世代成蟲,進入防治第二階段,採行強制噴藥,110年3月1日至6月30日進入第三階段防治過渡期,鼓勵使用多元防治方法,政府持續補助藥劑2次,不再補助施藥工資,並加強農民教育宣導及高風險田區監測調查。
台灣於秋行軍蟲首例確認立即成立應變小組,為國內植物疫災首次成立應變小組案例,可見政府對該害蟲重視程度及防疫決心,經全國兩年來努力,政府已建立有效防治方法,農民多已具備秋行軍蟲辨識及自主管理能力,兩年來也未發生秋行軍蟲防治無效而致嚴重影響作物產量情形,應變小組經與專家討論後,逐步調整緊急防疫措施強度,7月1日起正式進入第三階段,讓農民自主管理,鼓勵採行整合性管理措施,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維護農業永續發展。
應變小組指出,國內通報發生秋行軍蟲的寄主作物有9種,其中9成以上為玉米及高粱,其餘百慕達草、薏苡、小米、狼尾草、薑、落花生及水稻等作物則為零星發生,共計9種受害作物。秋作為國內雜糧主要產季,重點產區地方政府已完成整備工作,並將持續監測並適時預警,提醒農民注意防治,呼籲農民仍應配合地方政府防疫措施,進行田區秋行軍蟲防治及必要處置,把握防治時機,即早發現適時防範效果最好。
此外,農委會自107年起推動友善環境農業資材補助計畫,農民可於合格販售通路購買防治秋行軍蟲的生物農藥,取得購買憑證後,到農會或公所申請補助,農委會亦將持續開發秋行軍蟲整合性管理技術,提供農民田間應用。
嘉義縣政府提醒,秋行軍蟲寄主範圍廣泛,未來農民種植秋行軍蟲偏好寄主作物,仍應提高警覺,苗期階段加強巡田監測,若發現其他作物遭受危害,請通報縣府轉農委會據以評估緊急防治藥劑;如有相關施藥或整合性管理技術指導需求,可洽請轄區農業改良場協助,或逕至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官網秋行軍蟲專區(https://faw.baphiq.gov.tw/)查詢相關資訊。
聯絡人:農業處 農林作物科 李秋瑩 05-3620123#8329
7月1日起秋行軍蟲防治正式進入第三階段,嘉義縣政府鼓勵農民採行整合性管理措施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