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師探究漢語奧秘,中正大學語言所麥傑二度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記者謝敏政嘉義報導】
看在多數外國人的眼中,除了漢語聲調,漢字的一筆一劃就像是蚯蚓,複雜程度讓人頭大。但中正大學有位教師不僅來自美國卻鑽研漢語語言學,更因此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麥傑在美國求學時便被中文的特殊性吸引而踏入漢語研究。25年前,麥傑取得中正教職移居台灣,主要研究心理語言學,近年更擴及漢字結構的分析並出版專書,日前也二度受科技部肯定。
從小在美國中西部小城市長大的麥傑,在1980年代之前,對中國或台灣的語言、文化幾乎是陌生的。然而,這些都不足以影響天生就愛稀奇事物的他對歐美以外國家產生的好奇心,「在高中時,我參加東亞歷史文化課程,還跑到圖書館借書,手寫一篇關於中文的文章。」麥傑說,直到就讀美國亞歷桑那大學語言學博士班,在選修非拉丁語系的語言時,他也毫不猶豫選擇中文。
在那個電腦尚未有中文系統的年代,麥傑花了一年靠著大量閱讀書籍、拜託同學手寫漢字教他中文。博士班畢業在美國、加拿大任教幾年後,麥傑輾轉從研究所同窗的中正語言所教授蔡素娟得知,甫創校的中正大學新設語言所正在招募心理語言學專長的教師,「加上年輕時曾來台旅遊,對台灣的生命力和親和力印象深刻。」麥傑說,當時很幸運取得中正教職,於是在美國又修了一學期的中文,1997年便收拾行囊踏上定居台灣的旅程。
有著音韻學、構詞學、心理語言學專長的麥傑,長年研究一般人說各種語言時,大腦對音節或語詞結構的運作模式,也研究閩南語的音韻,以及台灣手語、客家語、粵語等跨多國語言的心理語言學實驗,近年研究領域更從口語拓展到漢字結構。「我們都不記得當初怎麼學母語,大家相信口語就是聽多了就會找到正確的發音、詞彙和語法,而文字書寫就是老師教,學生跟著寫。」麥傑說,但事實上寫字和口語一樣,都是大腦長時間自主學習,進而掌握其中的規則。
麥傑也說:「不是隨便一個筆劃或字元,就能組合成一個漢字,因為如果組合的文字不合漢字語法,便無法被接受。」他一一拆解漢字結構,大量分析漢字的一橫一豎一撇,歸納出漢字書寫系統是有一套模式,且可以比照口語的語法,並出版《漢字語法規則》專書,更因此曾獲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此外,麥傑曾與中正語言所教授蔡素娟一起建置「閩南語口語語料庫」,近日也即將出版如何界定漢語「詞」的書籍章節。而麥傑多年投入漢語與漢字書寫系統研究的成果,讓他繼2003年首次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之後,再度於近日獲獎。
「台灣雖然是個小島,但人們給我的感覺是即使工作、生活很辛苦,卻還是保持樂觀開朗的態度。」麥傑初次來台是因為旅遊,再度踩在這塊土地時則是執起教鞭,一路陪著25年前還是小樹苗的中正大學成長。而嘉義的鄉間風情也讓麥傑想起美國中西部的家鄉,他說:「說到台灣,大家直覺想到是台北或高雄,嘉義就是這兩個城市之間的一個鄉下地方,對我來說很熟悉且很悠閒自在。」
新聞聯絡人:新聞公關:鄭雅文,0937-573533
外籍師探究漢語奧秘,中正大學語言所麥傑二度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