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惡性黑色素細胞瘤,足底檢查不可少

記者張鎰三/嘉義縣報導
陳太太年約六十來歲,長年務農,近年來注意到臉上出現黑色的斑點,開始以為是痣就不以為意,後來這顆痣越變越大,想說用雷射除斑的方式治療,誰知道進行了許多次治療後,黑色的斑點仍然很頑強地又長回來。
於是到嘉義長庚醫院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專業意見,經過皮膚科主任何宜承的詳細檢查後,診斷是皮膚癌。
陳太太很緊張地問,「確定是皮膚癌嗎?為什麼我會得皮膚癌?這要怎麼治療?這容易轉移嗎?這死亡率高嗎?」。所幸在病灶早期體積較小時,即進行根除切除手術,術後未再復發,也未留下難看的疤痕。
何宜承主任表示,依據衛福部公布資料,皮膚癌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因此國內民眾不可輕忽皮膚癌的發生。
從流行病學的觀察,若住在赤道附近,比住在高緯度地方的人民,其皮膚癌發生率較高。另外由於上個世紀後期以來,人類開始在日常生活上廣泛大量使用氟氯碳化物產品,結果造成大氣層中臭氧層的嚴重耗損。其結果使得照射到地表的紫外線相對增加,人們極容易曝露在過量的紫外線之下,當然較以往更易得到皮膚癌。
何宜承主任指出,皮膚癌一般的臨床表現,皮膚出現逐漸變大的斑塊、腫瘤或不易癒合的潰瘍,且有疼痛感或癢感等症狀。國人好發的是肢端痣型惡性黑色素細胞瘤,而發生於足底的惡性黑色素細胞瘤,則是所有惡性黑色素細胞瘤中預後最差的。在台灣多數惡性黑色素細胞瘤病人被診斷確定時,均屬於疾病晚期,常合併有局部皮膚轉移或淋巴轉移。
台灣每年約有四千多例皮膚癌新增病例,但罹患皮膚癌而死亡的人數卻不超過百人。因此只要定期注意自己與家人身上是否有奇怪、會快速變大或無法癒合皮膚病灶,大多數的皮膚癌是一種易於發現、治癒,較少直接危及生命,無需過度害怕的癌症。
何宜承主任提醒,有關皮膚癌黑色病灶的自我評估方法ABCD四大口訣, A (asymmetry) 形狀不對稱、B (border) 四周不規則、C (color change) 顏色不均勻、D (diameter) 病灶逐漸變大。
以此為原則,每年或每半年定期在穿衣鏡前,將全身上下皮膚自我詳細瀏覽一番,別忘了也要檢查雙腳底。對國人來說,足底好發惡性黑色素細胞瘤,且又容易被自我檢查忽略的部位,有疑問的部位再請皮膚科醫師複查,是防治惡性黑色素細胞瘤的最佳方法。#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