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天氣高溫炎熱,中央氣象署今年6至7月已連續多日發布「高溫特報」。國內氣象專家表示,今年為史上最熱的6月,更延續全球氣溫上升的趨勢。由於夏季是肇生熱傷害(熱中暑、熱衰竭、橫紋肌溶解症等)高風險時期,國防部特別提醒各單位,應落實在訓練不中斷、戰備無間隙下,防範操課訓練期間之熱傷害,避免影響部隊戰力。
「熱傷害」區分為熱衰竭、熱痙攣及中暑。前兩者屬於較輕的熱傷害,若因暴露於熱環境而出現暈眩、頭痛、噁心、嘔吐、虛弱、心跳加速及體溫升高等症狀,皆可診斷為熱衰竭;若在高熱環境下過度運動後出現不自主的肌肉抽搐,則為熱痙攣。
「中暑」屬於嚴重的熱傷害。除了可能出現熱衰竭症狀,還需加上高體溫(核心體溫超過攝氏40度)及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症狀(如行為異常、癲癇、昏迷等)。中暑分為2類:其一為傳統型中暑,主要是在高熱環境下身體散熱功能不良所致,常發生於年老且有慢性病或心肺功能不佳患者。另一類為運動型中暑,主要是在高熱環境下劇烈運動,導致體內大量產熱無法及時散熱,常見於運動員、戶外工作者或軍中新兵(入伍前2週)。
近年國軍熱傷害防治成效顯著,熱傷害致死率為零,且重症個案逐年減少。為避免官兵在訓練期間發生熱傷害,國軍採取一系列防治措施,包括每年定期舉辦熱傷害防治講習,強化防治觀念,並要求於每年4月底前完成全軍熱傷害合格簽證作業。講習和合格簽證制度的實施,以營區為單位,包含學科集中授課、術科分組實作和鑑測認證,確保訓練效果;內容包括辨識熱傷害徵候、初步處置和急救降溫演練。
國防部強調,各部隊均須建立高危險群人員名冊。新進士兵到部後1週內,應由軍醫幹部根據「新兵重大疾病就診紀錄卡」及實際體能狀況,完成病史詢問表評估並簽署,交由所屬單位建立名冊列管。新進人員按照風險等級管制,例如病史詢問表積分超過8分者列為「危險群」,超過14分者列為「特別關注」;BMI大於27者列為「危險群」,BMI大於30者列為「特別關注」。
國軍中暑危險狀況發布機制,要求各營區在營舍前方或體能訓練場地,設置中暑危險係數告示牌(危險係數=室外溫度+室外相對濕度x0.1),依危險係數發布旗幟。危險係數40以上標示紅旗,35-40標示黃旗,35以下標示藍旗,目的在提醒幹部掌握每小時天氣變化,提前部署及妥善應對。
各單位須特別針對新兵、軍事調適教育、教召員、學生、病癒及高危險群人員,持續強化熱環境適應時間,逐步增加訓練頻次和時間,讓官兵逐漸適應熱環境,減少生理壓力。此階段至少應維持1至2週,訓練中應隨時注意尿液次數和顏色,適時補充水分。
其次,各單位體能活動、訓練操課和鑑測後,幹部應點名並測量體溫。針對「危險群」及特別關注人員,需在訓練前測量體溫,超過38度或身體不適者需盡速就醫。操課過程中應提醒官兵「少量、多次、慢慢喝水」,並安排隨隊救護編組,備妥中暑急救器材,建立通聯機制並完成測試,熟悉後送路線以應對突發狀況。
若發生熱傷害,應掌握「快速發現、快速降溫、快速送醫」的三快原則,平時即應完成降溫急救處置應變編組,律定班長、鄰兵、軍醫官、醫務士、押車幹部職掌,分工合作。官兵若發現自身或鄰兵有意識不清、全身倦怠無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停止流汗、尿量減少和顏色變深等徵兆,務必立即向幹部反映,並通知軍醫官或EMT救護技術員處理。患者應移至陰涼通風處,解除裝備,並以冷水、冰塊或濕毛巾淋濕擦拭全身,冰敷頸部、腋下和鼠蹊部大動脈區域,必要時給予水分;一邊降溫、一邊後送,聯繫收療醫院完成急救準備;後送途中,應隨時注意患者生命徵象,適時提供醫療處置。
為提升熱傷害醫療服務品質,國軍醫院均設置中暑防治中心,建立預防和治療的標準作業流程。近年在各部隊與國軍醫院協力合作下,官兵熱傷害致死率為零,且重症個案逐年大幅減少,顯示只要強化風險管理、完善緊急醫療,並提升自我防護能力,即可將熱傷害威脅降至最低。
熱傷害嚴重時,可能會導致中暑及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極高。各級幹部應落實勤前教育,先期掌握身體不適人員,超前部署,減少熱傷害發生機率,並嫻熟中暑急救處置原則,以降低致死率,爭取急救時效,打造「安全零傷害」的訓練環境。
落實預防熱傷害 維繫部隊戰力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